324.又來一個文宣司-《不宋》
第(3/3)頁
而這時代的讀書人作文章也好,作詩作詞也好,都講究韻律,所以聲韻學是必須要掌握的,科舉考試時,若是在這上面出現錯誤,那就等著名落孫山吧。
但是呢,就算只是熟記此時通行的《大宋重修廣韻》,那也是無比繁難的任務,說是一種折磨也不為過,因此要成為合格的讀書人并不容易。
趙孟啟也沒完全照搬后世的拼音符號,而是根據漢字的風格做了些改進,除了他自己有些不習慣,別人都是第一次見,反倒不覺有異。
講述了許久,王應麟不愧是博聞強記之人,已經明白了其中大致奧妙,連連稱好。
「大善,以二十六個簡單易記的符文,組成三十多個聲母,以及數十個韻母,再輔以平上去入四聲符號,便可拼讀出任意一個字,著實大為便利!」
此時的漢語讀音和后世區別還是挺大
的,聲母數量和韻母數量都要多上一些,因此注音也沒法照搬后世。
趙孟啟提供了這個思路,具體的工作還是需要真正的學者們去完善。
「若想真正將拼音落實,那必然就要重新編寫一本韻書,不,應該在把辭書融合進去,不但給每個字注音,同時也給出釋義,這樣可以讓人更加全面的認識到一個字,因此可以將其稱之為「字典」!」
眾人都很吃驚,「字典!?」
「典」可不是隨便可以用的,典字的本義是指有垂范價值的重要文獻書籍。
典籍的內容是要人們信奉遵守的,因此引申為常道、準則,進而引申出制度、法律義,又引申為禮節、儀式和典禮。
王應麟不由眼睛放光,能編撰一部典籍,那必將名垂青史,受到千古敬仰。
但他也明白此事不僅繁難,需要的人員也多,耗時也肯定較長,最關鍵的是需要花費海量的錢糧。
就連榮王都說道,「此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要辦成恐怕不易啊,漢字可不少呢。」
趙孟啟笑了起來,「其實不難,其實咱們常用字應該也就一千左右,先編寫一本常用版的就是,因為其主要是用來給初學者使用。」
「殿下言之有理,是臣等想復雜了。」王應麟恍然。
趙孟啟想了想,又說道,「常用字典編完,還可以編一本常用詞典,再然后可以編寫一本百科全書什么的。」
「百科全書?」王應麟琢磨了一下,望文生義,「殿下的意思說的可是類書?臣在準備博學宏詞考試時,整理了許多資料,草編了一本類書,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貨等二十一門,可供學人查找典故所用,但要離真正完善還相差很遠,畢竟臣一人之力有限。」
「就是這個意思,但不是用來科考那種太高深的學問,而是將其他行業的學問也融入進去,要簡明易懂,以實用性為主旨……」
趙孟啟滔滔不絕闡述著自己的想法,「另外,我還打算仿造朝廷邸報的模式,發行一種公開的報紙,上面刊登朝廷政令,時事新聞,文化交流等等……」
眾人越聽越驚愕,被燕王的這些奇思妙想震得一愣一愣的。
原來燕王并不是只偏好武事,在文事上竟然也有這么多獨到見解和計劃措施。
趙孟啟說到口干,喝完一整壺酒,繼續說,「我準備成立一個文宣司,負責以上事務,想請王干辦來做這個提舉!」
「這?」王應麟毫無心理準備,不禁有些遲疑,
但留夢炎和謝昌元兩人,此時都是眼中直冒紅光。
娘咧,現在誰不知道,凡是新成立的這些衙署,就是燕王的嫡系力量,能負責其中任何一個部門的,都是燕王繼位后的肱股之臣!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