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理念之爭-《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
第(2/3)頁
高弘圖哂然說道:“請恕老臣直言,圣上此舉不啻于抱薪救火。”
頓了頓,又說道:“浙黨、齊黨以及楚黨之禍,難道還不足以警醒圣上?”
早年間,崇禎扶植浙黨、齊黨以及楚黨與東林黨相爭,其實也是以文制文。
但其結(jié)果卻是災(zāi)難性的,非但沒能達成制衡的效果,反而因為黨爭導(dǎo)致朝政大亂。
崇禎道:“朕的‘以文制文’是否抱薪救火姑且不說,咱們還是先探討一下,你們東林黨極力推崇的以文制武究竟是優(yōu)是劣吧。”
高弘圖不假思索的道:“以文制武實乃固國之本,自然是良策。”
“因為我們文臣自幼飽讀圣賢之書,崇義理之說,守君臣之道。”
“而武臣多發(fā)于行伍,粗魯蠻橫且大多野心勃勃,素以裂土割據(jù)為念。”
“大漢推行文武并重之策,以致到漢末之時群雄并起,大唐同樣推行文武并重之策,到了唐末之時也有藩鎮(zhèn)割據(jù)之禍,唯有大宋自太祖杯酒釋兵權(quán)之后便推行以文制武之國策,直到宋亡之時都沒有群雄并起以及藩鎮(zhèn)割據(jù)之禍。”
頓了頓,高弘圖又道:“由此可見,以文制武實優(yōu)于文武并重。”
“是嗎?”崇禎說道,“不盡然吧?大宋推行以文制武,終宋一朝確實未出現(xiàn)群雄并起及藩鎮(zhèn)割據(jù),然而夷族之禍卻遠勝于漢唐之時!”
“大漢直到滅亡之時,都能碾壓周邊之蠻夷。”
“大唐也是直到滅亡,都對周邊蠻夷保持一定軍事優(yōu)勢。”
“唯獨大宋從始至終被遼國、西夏壓著打,最后甚至為蒙古所滅。”
頓了頓,崇禎又說道:“大明自宣宗朝之后,所推行的國策也是以文制武,可是最終結(jié)果又如何呢?瓦剌、韃靼始終是我大明北疆之心腹大患,到了萬歷間,甚至被建奴區(qū)區(qū)十幾萬丁壓著打,高閣老不覺丟臉嗎?”
高弘圖聞言皺緊眉頭,一下子竟不知道該如何反駁。
崇禎幽幽說道:“文武并重則無法杜絕內(nèi)部藩鎮(zhèn)割據(jù),以文制武雖然可以杜絕內(nèi)部藩鎮(zhèn)割據(jù),但是外部蠻夷失去了中原武臣之鎮(zhèn)壓,卻趁勢崛起,并對中原王朝形成碾壓之勢,蒙元滅亡大宋已經(jīng)是一次血的教訓(xùn),高閣老難道希望大明朝重蹈覆轍嗎?”
“圣上此言有失偏頗,大宋之滅亡,還有大明之衰微,并非以文制武所導(dǎo)致,乃是一個王朝生命周期所致。”高弘圖說道,“恰如一人,有青年時,有壯年時,也必然有年老時,其后必然就會有死亡,王朝亦是如此。”
崇禎道:“高閣老的意思是說,大明已然進入垂暮之年?”
高弘圖點頭道:“自從周朝禮崩樂壞之后,一個王朝的壽命大抵在兩百到三百年間,大明自太祖開國至今,已然享國二百七十又七載,誠然暮年矣。”
崇禎道:“按照高閣老的意思,大明的死亡已然不可避免,那你們東林黨為何至今還死保著大明朝?這么做又是為了什么?”
高弘圖肅然道:“自然是為了漢家衣冠以及儒家宗廟。”
“那朕明白了,你們保的不是大明,是漢家衣冠及宗廟。”崇禎笑了笑又說道,“也就是說,對你們東林黨又或者文官群體而言,換朝廷其實沒什么,換皇帝就更不在話下,但是漢家衣冠宗廟不可廢。”
“意思就是這么個意思。”高弘圖嘆口氣,又道,“但是老臣其實并不希望大明覆亡,因為自古以來,得國最正未有出于我大明之右者,包括老臣在內(nèi),其實所有的東林黨人乃至于所有的文臣,都在竭盡全力延續(xù)我大明之國祚。”
“朕也想延續(xù)大明國祚,你們?yōu)楹尉褪遣辉剩俊?
崇禎臉色一沉,質(zhì)問道:“你們真就如此肯定,你們能夠做得比朕更好?”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园市|
保康县|
锡林郭勒盟|
基隆市|
海兴县|
乌拉特前旗|
阜新市|
中山市|
永修县|
阿勒泰市|
云霄县|
拉孜县|
咸丰县|
鄯善县|
富锦市|
临武县|
博乐市|
灵丘县|
库伦旗|
榕江县|
黎城县|
营口市|
扬中市|
峨边|
嵊州市|
栾川县|
衡阳县|
南靖县|
永吉县|
吉林省|
阳泉市|
图木舒克市|
阿坝|
治县。|
长岭县|
广宗县|
南和县|
彭山县|
湘阴县|
兰西县|
青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