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特么的糧種都敢貪啊。 好消息是,長沙知府堵胤錫應該就快到徐州了。 作為一個明史愛好者,崇禎記得明清鼎革之時很多名臣,但是其中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三個人。 頭一個就是“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守大明三百里江山”的江陰典史閻應元。 第二個就是明知必死卻毅然率領使團北上的左懋第,整整八個月時間,面對滿清各種威逼利誘,最終連多爾袞也效仿皇太極親自出馬降階勸降,左懋第卻始終不為所動,最終在菜市口從容就義。 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 這是一個為信仰而生的人。 左懋第的信仰并不是大明,而是——漢家衣冠! 最后一個就是單騎闖敵營,勸降40萬忠貞營的堵胤錫。 明清鼎革之際,諸多能臣中絕對有堵胤錫一席之地,這是一個上馬能治軍,下馬能管民的真正的能吏干臣!如果給他舞臺,他真能拯救大明,可惜最終還是敗于黨爭。 堵胤錫也是崇禎找的屯田御史。 當然,讓堵胤錫屯田只是開始。 崇禎的真正意圖是讓堵胤錫總管黃淮防線。 因為他是皇帝,他不可能一直都留在徐州,只要扛住建奴的前面兩波攻勢,甚至扛住建奴第一波攻勢之后他就得返回南京。 去南京做什么?當然是去搞錢,還有搖人。 打造黃淮防線,借二十八鎮邊軍守住黃河,只是權宜之計。 后面還有許多事情要去做,所以崇禎不可能一直呆在徐州,那么就必須得找一個能力出眾的大臣,當他不在的時候扛起守徐州的重任。 而堵胤錫就是崇禎找的這個守徐州的人選。 崇禎正想心事,耳畔忽然間響起一個聲音:“父皇,我餓。” 崇禎回頭看時,只見年紀最小的朱慈炤正可憐巴巴的看著他,發現已經成功的引起了崇禎的注意,朱慈炤便小嘴一扁要哭。 “不許哭。”崇禎悶哼一聲喝道。 朱慈炤便只能把眼淚重新收回去。 另一邊的朱慈烺和朱慈炯就很堅強。 經過了這幾個月的顛沛流離,一下長大了。 兩兄弟一個用腳在前面踩坑,一個撒種子,已經是像模像樣。 “炤兒你再堅持一下。”崇禎一邊往前踩坑,一邊對朱慈炤說,“種完了這壟地,我們就可以用晚膳了。” 朱慈炤端著個小簸箕,一邊從簸箕抓起玉米種子往土坑里撒,一邊說:“父皇,我想吃白面,今晚能有白面吃嗎?” 崇禎聞言便輕嘆了口氣。 他自己肯定是要跟著流民吃一樣的糙米飯。 這不是什么有自虐傾向,而只是政治做秀。 如果不能把“體恤百姓、關心底層將士”的圣君人設立起來,憑什么扭轉人心?拿什么跟文官斗?畢竟底層軍民對大明早就已經絕望。 天下的士子或許對大明仍還留存一絲眷戀。 但是底層的軍民百姓卻早已經對大明絕望,他們對改朝換代已經沒有絲毫抵觸,大順軍說跟著闖王不用納糧有飯吃,他們就跟了闖王,建奴入關后如果不搞什么剃發易服,他們也不會反抗,只要有一口飯吃,誰又愿意造反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