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61章 大明水師-《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


    第(3/3)頁

    你個混賬東西,別人說種蕃薯能有三倍收成你就信啊?萬一是騙人的,全家老小跟你喝西北風啊?放著安穩的日子不過,盡整些虛頭八腦的玩意,滾!

    所以如果沒有官府強制推廣,是不會有人去種植蕃薯、馬鈴薯以及玉蜀黍的,哪怕是親眼看到別人已經豐收了也不會去種。

    鬼知道這些東西吃了后會不會害人?

    萬一女人吃了生不出小孩呢?那不絕后了?

    我們華夏祖祖輩輩種了幾千年五谷,還比不上這些個?

    所以,習慣這個東西是很難改變的,一個種族的習慣就更加難以改變。

    這也是馬鈴薯、蕃薯以及玉米明明在明代中葉就已經傳入中國,但是直到清朝的康乾年間才開始大規模種植的原因。

    用了兩三百年,才把種植習慣改過來。

    至于有考據說,蕃薯、馬鈴薯以及玉米在傳入中國之初之所以沒有大規模擴廣開,主要是因為選種的問題,說什么蕃薯、玉米及土豆需要經過不斷的選種,產量才能提上去,然后才有可能得到推廣,這就是扯淡。

    印第安人種植蕃薯土豆玉米種了幾千年了,你說還沒完成選種?

    還是說蕃薯土豆玉米在引入華夏之后就野化了,需要重新馴化?可能么?

    就跟華夏先民種五谷種了幾千年了,你說五谷還沒有完成選種?所以別的大陸或者國家引入五谷之后需要花幾百年來進行選種?鬧呢。

    英國人把茶葉引入印度、斯里蘭卡,頭茬就豐收。

    水葫蘆引入中國沒幾年就泛爛成災,再還有桉樹啥的不勝枚舉。

    所以根本不存在地域改變導致的野化問題,只要氣候適宜、土壤肥沃、光照充足,農作物移栽到哪都能行,沒有地域變了就要重新選種這種事,去非洲種地的中國人也沒見要花幾十上百年時間來重新選種。

    說白了這就是一個種植習慣的問題,習慣是最難改的。

    但是對崇禎這個穿越者來說,根本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因為他知道蕃薯、土豆還有玉米是好東西,生長期短、產量高而且比水稻、小麥等農作物更耐旱,貧瘠的山地都能種植。

    就是鄭鴻逵帶過來的種子不夠多。

    五萬斤玉米種充其量也就種一萬畝。

    五萬斤蕃薯最多也就種個一千多畝。

    土豆就更加完蛋,估計只能種幾百畝。

    想到這,崇禎就輕嘆了口氣,看來今年是指望不上了,只有等到明年大規模的推開種植之后才有可能徹底解決軍糧供給。

    鄭鴻逵有些不安的道:“圣上,可是有什么問題?”

    “沒有,只是剛才說到了糧食,朕就想起了天下黎庶正嗷嗷待哺,朕身為君父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心里著實的難受。”崇禎隨口胡謅了一句。

    “圣上心系天下蒼生,此誠百姓福份。”鄭鴻逵道。

    /129/129555/31248502.html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柏县| 卓尼县| 清丰县| 伊宁市| 新龙县| 岗巴县| 顺昌县| 滨州市| 曲水县| 观塘区| 若羌县| 博白县| 垫江县| 西宁市| 敖汉旗| 吉首市| 南投市| 定兴县| 泰兴市| 孟连| 梁山县| 文昌市| 淮阳县| 桑植县| 武夷山市| 商洛市| 巴塘县| 隆回县| 蒙山县| 景谷| 陇川县| 东城区| 宾川县| 安阳市| 封开县| 张掖市| 嵩明县| 二连浩特市| 富顺县| 五华县| 广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