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大明水師-《崇禎大明:從煤山開始》
第(2/3)頁
崇禎拉著鄭鴻逵手說:“愛卿一路辛苦了。”
“倒也不辛苦。”鄭鴻逵真有些受寵若驚,“從泉州北來這一路上都是順風,也就是從云梯關入黃河之后因為要逆水行船,費了些功夫。”
“另外由于黃河水道深淺不一,尤其是過了洪澤湖之后,河道深度常不足七尺,因而家兄交由臣帶來的戰船之中,有四艘洋船(大戎克船)及二十艘烏尾船因為吃水太深,所以無法抵達徐州,只能夠暫駐扎在清江浦。”
崇禎隨口問道:“到徐州的鳥船共有多少艘?”
“總共有100艘鳥船。”鄭鴻逵說道,“4500名水師兵勇,此外滯留在清江浦的4艘洋船以及20艘烏尾船合計有2500余名兵勇。”
崇禎點點頭,這差不多是鄭芝龍水師的一半戰船及兵勇了。
可見鄭芝龍雖然沒來,但是并沒有怠慢朝廷,還是下了血本。
鄭鴻逵還道崇禎介意鄭芝龍沒有親至,忙道:“圣上,家兄因為常年行舟海上,得了濕癥,實在是沒有辦法前來君前效命,還請圣上恕罪。”
“欸,此事何罪之有。”崇禎道,“南安侯能夠奉詔,派遣愛卿率一路水師北上,已經是難能可貴,于我大明這便是大功一件,朕又怎么會生氣。”
頓了頓,崇禎又不無自嘲的說道:“只可惜,朕現在已成身無長物,便是想要賞賜南安侯一匹錦緞也是難以辦到,只能等以后再行補上。”
“圣上。”鄭鴻逵忙道,“臣惶恐,家兄惶恐。”
說著話,鄭鴻逵下意識的要跪倒,皇帝恩寵太甚了。
“愛卿不必惶恐。”崇禎一把拉住鄭鴻逵,接著問道,“對了,朕專門叮囑的蕃薯、馬鈴薯及玉蜀黍,愛卿可曾捎來?”
“有的,捎來了。”鄭鴻逵連忙道。
“每樣各五萬斤,圣上是現在就想嘗嘗嗎?”
“要嘗。”崇禎笑著點點頭,又說道,“但不是現在,而是要等到十月豐收了之后,朕與愛卿等一起品嘗蕃薯、馬鈴薯以及玉蜀黍。”
“十月豐收之后?”鄭鴻逵愕然問道,“圣上之意是要做糧種?”
崇禎聞言心頭也是咯頓一聲,急問道:“愛卿給朕捎來的蕃薯、馬鈴薯以及玉蜀黍,該不會是已經煮熟了吧?”
“那倒沒有。”鄭鴻逵連忙道,“臣只是沒想到圣上竟然要種植,早知如此,臣就應該多多搜羅一些過來。”
“需要搜羅?”崇禎訝然問道,“閩地不是有很多人種植這些嗎?”
鄭鴻逵忙道:“閩地別的州府或許種植的多,但是我們泉州種植的卻不多,因為馬鈴薯和玉蜀黍口味差,蕃薯的口感好些但是吃多了容易脹氣,所以鄉鄰都不愛種植,我們泉州人還是喜歡吃大米,米飯的口感更好。”
崇禎便懂了,這是種植習慣問題。
華夏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經進入到了農耕文明。
種地的理念已經融入華夏的基因,變成了種族天賦。
華夏人對于土地情有獨鐘,對于耕種的作物同樣情有獨鐘。
從先民時期直到明末時期,華夏人的祖祖輩輩種植的一直都是五谷,無論是“稻黍稷麥菽”的五谷還是“麻黍稷麥菽”的說法,反正都是沒有馬鈴薯、蕃薯以及玉蜀黍的,所以對于種植這三樣舶來作物有著天然的抗拒。
不妨想象下,有個老農家有十畝田,種水稻能有二十石穩穩的收成,足夠一家十幾口吃一年飽飯,然后有一天,一個兒子回來告訴他說,種蕃薯能有三倍收成,你們覺得種地的老農會是一個什么的反應?
不出意外的話就是一個大巴掌扇過去。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信县|
奉贤区|
沂水县|
疏勒县|
凤山市|
安岳县|
阿拉善右旗|
嘉兴市|
仙游县|
呈贡县|
犍为县|
韶关市|
武鸣县|
台北市|
漾濞|
双江|
米林县|
米林县|
彭泽县|
鄂伦春自治旗|
和硕县|
怀宁县|
门头沟区|
堆龙德庆县|
义马市|
射阳县|
无棣县|
新乐市|
中方县|
崇明县|
登封市|
山丹县|
庆安县|
射洪县|
彝良县|
两当县|
喀什市|
灵台县|
那曲县|
保靖县|
东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