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7 天不亡劉-《劉備的日常》
第(1/3)頁
沿途,時遇帆檣。
千帆出港,如萬箭齊發。輻輳海面,馳往各港。不出片刻,彼此距遠。又過片刻,遙不可及。蔚藍海面,一望無垠。巨艦劈波斬浪,魚游濠上。航海與行路,決然不同。
茫茫大海,如何辨識路徑。“司柂”,需與望樓廬士,及針房所陳航海羅盤,時刻呼應。不同海域,亦有跡可循:“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又道:“風雨冥晦時,惟憑針盤而行,乃火長掌之,毫厘不敢差誤,蓋一舟人命所系也。”
柂,便是“舵”。司柂,便是舵手。隨航海圖,日臻精細。港口出行,皆有完備“針路”。時下航海,多憑“指南針引路”,故名之。日積月累,遂成專著:喚做“針經”,或“針譜”,也作“針策”。
換言之,“針路”便是航路。在羅盤指引下,從甲地至乙地。將沿途航向,連結成線,并繪成圖卷,便是針路(注1)。
金烏船宮,乃薊王座艦。凡能入選,必為佼佼者。故薊國工匠,亦有“登金烏”之說。類同“登龍門”。
窺一斑可知。于薊人心中,薊王尊崇,無以復加。
不及橫渡,便見遠處琉璃光閃。便是通遼港中所立,琉璃燈塔。
昔武帝,作通天臺。臺高二十丈,上建銅柱,高三十丈,柱上有承露盤。盤大七圍,去長安二百里可見。凡薊國港津,皆立高塔。塔樓內置特制琉璃燈。日泛五色,夜放豪光。為過往船只指路。
只需循光而行,足可迷途知返。
一年不見。通遼港,已成繁忙大港。港中檣桅如林,港外千帆匯聚。遠眺外海,更有“歸帆點點”。
因扼大小遼水,入海口。北上塞外之主航道。故通遼港,有“一津通二水”之說。“(小遼水)西南至遼隊縣,入于大遼水也。”小遼水,過遼東、玄菟二郡,東北通蒼海郡。沿途水事,皆由諸郡掌理。雖不在薊國治下,然隸屬于輔漢大幕府。故諸多政策,皆與薊國相向而行。小遼水歷經疏通,亦可行萬石大舡。另有,“大梁水,西南至遼陽入遼(小遼水)”。
諸水匯流,更助通遼港,水運之便。
圍繞遼東上灣。渝口(津)、通遼、昌黎、房、險瀆,諸港,亦已連成珠串。右接壺港、碣石港,并入薊國港津。左連沓津、金州港,串聯半島。或南下蓬萊,不一而足。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沟县|
无极县|
个旧市|
鄄城县|
磐石市|
喀什市|
榕江县|
葫芦岛市|
石楼县|
故城县|
蕉岭县|
阳城县|
遂溪县|
乐安县|
十堰市|
上饶县|
台山市|
南木林县|
博野县|
湟源县|
交城县|
温泉县|
鹰潭市|
苗栗县|
盐城市|
沙湾县|
新巴尔虎右旗|
新宁县|
民县|
峨边|
右玉县|
海安县|
汝南县|
东宁县|
永城市|
公主岭市|
烟台市|
沙洋县|
乐平市|
饶河县|
呼图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