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眾人搖了搖頭。 山丹牧場的位置得天獨厚,張掖以西根本沒有這么好的地方來放牧了。 鄭和立刻說道:“既然沒有地方來放牧,我們可以建造養殖場,用圈養的方法來養殖。” 鄭和立刻在地圖上圈了幾個點:“這幾個地方氣候適合,靠近水源,交通也很方便,后世幾個大型的養殖場就建造在這些地方。” “我想把山丹牧場遷出來的牲畜都送到養殖場里,在張掖實驗規模化高密度養殖。” 鄭和的這個提議,最后還是得到了崔濤的支持。 按照他選定的地址,崔濤給這些地區的里長玩家們政策和扶持。 鄭和則負責出牲口和技術,以后出欄的牲畜則大家平分收益。 而規模化養殖,還需要牧草和藥品,鄭和又向酒泉趙晨的藥廠訂購了一批大蒜素,最后向崔濤提出了牧草的解決方案。 青苗! 沒有長成的莊稼,也是上等的牧草。 這些莊稼營養豐富,作為飼料確實是浪費。 如果不是堅壁清野,再過一兩個月就是收獲的時候,百姓是怎么也不會收割青苗的。 可是如今要堅壁清野,大批的莊稼都要清理掉,不能留給吐蕃人。 鄭和提出的方案是,從百姓手里,按照去年莊稼價格的八成收購。 而收購來的青苗則作為飼料,用來供應后方興建的養殖場。 官府收購的錢,則是崔濤用山丹牧場的牲畜向王府銀行抵押,從王府銀行借貸出來。 對于這個方案,崔濤是大加贊賞。 打吐蕃人,大唐百姓自然是支持的。 可是口說無憑的讓百姓離開故土,又讓他們燒毀自己辛苦種植了半年的莊稼。 河西的百姓也太慘了。 崔濤到任張掖后,見到這個被兵災戰火和房琯折騰過的土地。 原本富庶的塞上江南,卻是餓殍遍地。好不容易恢復了一點元氣,卻又遭遇了兵災。 如果能拿到一點補償,百姓才能活下去吧。 張掖以東,宜禾里。 曾經的宜禾里,因為房琯的改馬為桑政策活不下去揭竿而起。 建寧王的大軍來了之后,立刻停止了改馬為桑,將宜禾里的土地發還給他們。 同時官府還賠償了被損毀的青苗錢。 馬里長因為功勞,被升任到了張掖城里當起了官差,很快宜禾里也來了新的里長。 新的玩家里長叫做周家士,他帶領宜禾里勸農勸學,一邊辦夜校一邊招募商人玩家來開工坊,利用宜禾里靠近山丹牧場的優勢,圍繞著牧場造了一家肉類罐頭加工廠。 如今玩家們人手一個的斯帕姆罐頭,就是出宜禾里的工坊。 雖然玩家們對斯帕姆罐頭的口味深惡痛絕,可是這年頭老百姓可沒什么機會吃肉。 這種軍品售價穩定,在工坊做工的也能帶回一點罐頭肉回去,宜禾里的日子一天一天好起來。 馬里長的兒子馬三郎聰明好學,被周里長安排擔任罐頭工坊的廠長。 斯帕姆罐頭自然不可能奢侈的用金屬罐頭,宜禾里又多了幾個燒制罐頭陶器的工坊,如今宜禾里在整個張掖的村莊中,發展指數也是靠前的。 但是這一次堅壁清野,宜禾里也是搬遷的范圍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