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ps:今天三更,明天開始每天兩更了。 克隆人船員在津門20萬一名買斷,前哨基地本地價30萬一名買斷,5100名共15.3億星元。 當然,配套的高級船員與艦長自然是早早就招募了過來。 接著又購買了一些零散但不便宜的東西,里面花銷最大的是各種食物與消耗品。 之前李清一直以為克隆人沒什么消費,但這段時間觀察,發現這些克隆人雖然基因與靈魂方面有缺陷,理論上不需要像自然人一樣需要各種消耗品,但實際上他們是有這方面的需求的,只不過非強制需求。 說白了,你不提供各種消耗品給他們也沒事,但如果有額外的消耗品與多樣性的食物供給,他們的積極性與工作效率都會有不小的提升。 之前沒有準備,這一趟回來,他特意購買了很大一批食物與大量消耗品,總價值超過了15億之多。 這足夠十萬克隆人與自然人消耗十五年,主要是屯著,預防因為意外失落在外太久,到時候要是沒有足夠補給很容易生亂。 除此之外,還招募了100名農業種植相關的專家,月薪18萬,買斷了2000名克隆人農夫,10萬一個花了2億星元。 以及100名畜牧業相關的專家,月薪20萬,買斷了2000名克隆人牧民,10萬一個花了2億星元。 然后一批農業生產設施,各種全自動開墾與播種機器,當然還有各種植物種子,包括各種經濟作物,以及最常見的食物。 花這么多錢弄這些當然不會是在基地生態圈里開墾,雖然長寬各20公里的生態圈不小,但開墾肯定不靠譜,他的目標是掌中宇宙內的高維要塞內的倉庫。 他準備挑選兩個倉庫層面,一層開墾為農業區,一層開辟為畜牧業區。 倉庫區雖然沒水沒泥土,但這些都是小問題,都是可以慢慢解決的。 隨便找個星系的小行星帶,收集大量破碎隕石扔進掌中宇宙,先放在掌中宇宙內那顆點燃的恒星融化成熔巖,消殺病毒細菌,再將冷卻的熔巖敲碎覆蓋整個倉庫層面厚厚一層形成土地層。 正常巖石變成土需要非常復雜的流程,重力,流水,風蝕等等自然環境經歷千萬年才能由巖石變成土壤,但他可以通過高科技短時間內人工形成土壤。 直接用機械將這些熔巖碎塊打得更加粉碎,然后用機械人工模擬出土壤形成的條件,需要什么元素人工添加,最終形成適宜種植的土壤。 不過這個時候土壤還無法種植,還需要繼續培育。 這點問題其實不大,可以直接用高科技手段添加附著元素融入土壤中,一般一兩年就能達到可種植的土壤標準。 理論了只用三年時間就能將一大片荒地轉化為可種植的土壤,只要你有足夠的投入。 其實改造星球時也會有這一步工程,只不過那個投入更大,耗時更長。 畢竟在惡劣的環境下將全是堅硬巖石的荒星改造成宜居星球,這需要消耗海量的資源。 不過,他這覆蓋兩個長寬達一千公里的土壤改造其實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加起來不遜于改造一個小行星。 唯一好處是他不需要考慮改造大氣與環境,因為倉庫區本來就有溫度調節的功能,到時候自己安裝氣候調節設施,天氣控制設施等等,模擬出風吹雨打甚至龍卷風臺風之類極端天氣。 從前哨基地出來直奔迦藍星堡,這一趟回去總共有2艘巡洋艦與8艘驅逐艦與35艘護衛艦,在個人玩家中算是混得不錯了。 艦隊連續跳躍幾次遠離前哨基地,在一個擁有小行星帶的星系停了下來。 艦隊一頭扎入小行星帶,輕松摧毀三艘野怪采礦船護衛隊,在小行星帶內部一片空曠地帶停了下來。 此時李清的旗艦還是那艘改裝的精英颶風級驅逐艦,雖然巡洋艦裝甲更厚火力更猛,但此時他的指揮技能還不足以讓他指揮巡洋艦,技能無法加成于巡洋艦。 巡洋艦不論常規航行速度與靈活性都慢于驅逐艦與護衛艦,還無法吃到加成,用這個當指揮艦,一旦碰上強大的敵人,很多靈活操作根本用不出來,很容易被迫與敵人硬碰硬而損失巨大。 護衛艦損失一條近1.5億,驅逐艦損失一條近7億,巡洋艦就更夸張了,五代高配30億左右,經過改裝的頂配,視配件類型不同,最高能達到50億以上。 如果巡洋艦改裝成小型航母模塊,造價會更高。 李清手頭這兩艘巡洋艦只是普通的高配,即沒改裝,也不是頂配,更沒敢改成航母模塊,船是現成的,光是武器配件總共用了40億。 加上六艘驅逐艦總共用了28億。 共26艘護衛艦總共用了31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