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當然,這是對直接送錢的人來說,也有送東西的,如果送的東西多,每樣東西占據一行,這頁的號就會減少。 對寫人情的號,有些人有忌諱。 比如,不第36個上人情。 因為農村里有句話,叫“三十六,結巴頭。” 意思反正不好。 譚木匠幫忙寫人情不是一回兩回了,老者一問,他就知道這位客人忌諱的什么。 老者點點頭,道:“我看看人情簿。” 倒不是他不信任譚木匠,而是有不少客人都喜歡看一下人情簿,看看別人送了多少,特別是跟自己熟悉的人送了多少,好心里有個比較。 譚木匠對此習以為常,笑了笑將人情簿遞給老者。 老者翻開人情簿,從第一頁開始,一頁一頁的認真翻看,第一個寫人情的江曉新禮幣1拾貳圓整,后面寫的人情最少的都是五塊的,十幾二十的比比皆是。 當然,也有不是送錢的,比如送苞谷100斤,稻谷60斤的等等。 “都送嘞么大的人情?” 老者砸吧砸吧嘴巴,暗暗心驚。 默默的把人情簿還給譚木匠,老者掏出幾張毛票,有點訕訕的道:“王奎,寫2塊錢。” “好嘞!” 譚木匠應了一聲,問道:“鬼斗魁還是大圭奎?” 老者道:“隨便哪個奎都行。” 他是王秀菊的堂兄,六十多歲了,他們那一代人讀書少,不識字,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只是從小王奎王奎的叫著,也不會去管是鬼斗魁還是大圭奎,反正是這個讀音就可以了。 譚木匠也不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笑了笑,提筆寫下王奎禮幣貳圓整。 擔心老者看不懂大寫的,又工工整整的在下面寫了一個阿拉伯數字2。 王奎滿意點頭,將四張5毛的毛票遞給江曉琴。 他原本只打算送1塊的,可是看了人情簿以后,覺得1塊錢拿不出手,就添了1塊,寫了2塊的人情。 雖然在人情簿上仍然是墊底的,不過他覺得自己盡力了,心中安定不少。 拿了隨禮的大前門,王奎默默離開。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