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不是打個局麻就能搞定。 實際上,哪怕只是硬膜外麻醉,也是需要專業麻醉師到場操作的。 術業有專攻,醫生可能懂麻醉知識,卻沒法做到他們那么精通。 一個最頂尖的手術團隊,至少需要一名主刀,兩到三名輔助的醫生,一名麻醉醫,一名器械護士。如果要求再苛刻一點,巡臺護士也是必不可缺的,而且越專業越好。 在手術中,每個人的分工都不同。 麻醉醫的重要性不弱于主刀。 陸醫生拿過檢查資料,逐一查看。 片刻后,他一臉嚴肅的憋出了一句話。 “這個膽囊必須手術切除!” 說了基本等于沒說。 病人都已經推進手術室了,肯定是準備做手術的。 不切掉膽囊,還留著過年嗎? “說說你的具體觀點!” 許醫生似乎對這位病人的病情有所顧忌,想要聽取更多醫生的專業意見。 他是真的虛心聽取陸醫生的手術意見。 “結石這么嚴重,而且發生了急性炎癥,手術切除是唯一根治的辦法。”陸醫生給出了自己的診斷觀點。 “嗯,說得有一定道理。” 許醫生只是微微點頭,臉上沒有太大表情波動。 “小周,你的診斷能力一向優秀,也幫著參謀參謀!” “好的!” 周燦把所有資料仔細看過后,又查看了一下病人的實際情況。 “我認為現在不宜手術!” 周燦這些天跟著許醫生學習各種手術知識,進步非常大。 眼界、預判能力、對風險的把控,都有很大提升。 病人一聽就急了。 “各位醫生,求你們快點幫我做手術吧!我痛得實在受不了了。不做手術,我……嘔,哇……” 嘩啦! 病人發生了嘔吐,幸好護士劉霞經驗豐富,眼急手快,幫病人接住了。 術前十二小時禁食禁水,其實就是為了防止病人在麻醉狀態下發生嘔吐,然后導致窒息死亡。 像剛才這種情況,如果是在麻醉狀態下,病人是非常危險的。 “你覺得病人不宜現在手術,是因為沒有術前禁食嗎?” 許醫生問道。 病人嘔出的內容物不算少,看著是讓人非常擔憂的。 “這個其實是麻醉醫該考慮的事。我認為現在不宜手術的觀點有二。第一,從檢查報告來看,病人應該是膽內結石損傷膽內粘膜,最終導致膽汁淤滯在膽囊內,引發了細菌感染。他會感到急度疼痛,惡心嘔吐,應該是膽汁排不出去,內壓過強。” 周燦不緊不慢的陳術著自己的診斷觀點。 比陸醫生草草兩句話可就詳實多了。 醫生診病,與個人做事風格有很大關系。懶的人,診斷時也是能夠省事就盡量省事,包括給出的手術方桉,更多的是考慮怎么快速簡單處理,而不愿過多的思考病人預后,術中的諸多潛在風險。 不是他們不專業,就是懶得去想。 這種醫生有,而且起碼占醫生隊伍的一成左右。 很多都是混日子的。 不過他們一般很難出事。因為有上級醫生盯著,給他們把關。 而且上級醫生、科室領導知道他們的行事風格,一些重要的診療活動,根本不可能讓這種人來決策。 基本上就是安排他們干一些風險較低的活。 “第二,病人的身體虛弱,年紀偏大,手術風險本身就高。再加上檢查報告來風析,我懷疑膽囊周圍有化膿現象。需要先排膿,控制住炎癥,再擇期手術。” 這些手術觀點,周燦以前是絕對說不出來的。 所以說,醫生最快的成長就是實踐。 他天天泡在手術室大半個月,每天都能得到大量手術鍛煉機會,再加上許醫生的悉心指點。見識,手術各種實踐知識,與以前相比,進步太大了。 就像他那次譏諷杜冷紙上談兵一樣。 看書能學到的只有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靈活運用,以及與各種實踐經驗相結合,絕不是看書,看視頻就能學會。 只有身臨其境,在手術室才能學會真正的手術知識。 “病人現在的情況你也看到了,急性膽囊炎的死亡風險并不低,說說你的治療方桉。必須保證病人安全。” 急性膽囊炎的死亡率超過10%,還真的不算低。 而且這個病,往往是病人大手術后引發的并合癥,或者身體虛弱,有多種基礎疾病引起。 發病后,病人的身體狀況根本耐受不了膽囊切除手術。 這種情況下,基本只能對癥治療。 先穩定病人的病情,等到符合手術指征后,再行手術。 “我的診療意見就是先做超聲穿刺,把膽汁引出一部分到體外,減輕膽囊內壓。同時對病人做一個介入造影定位穿刺,把膽囊周圍的膿液引出。待病人符合手術指征后,再行手術。” 周燦給出了兩個治療意見。 “快給我手術吧,今天不給我手術,我就不出去,死也要死在里面……”病人痛到面容扭曲。 一般來說,病人有嚴重疼痛,身體不舒服時,脾氣容易特別壞。 病人不懂醫學,聽到醫生們商量著,不給他做手術,他說什么也不同意。 “請膽囊外科與內科醫生一起過來會診吧!” 許醫生面對病人的威脅,其實挺無奈。 多拉兩個權威科室的醫生一起會診,可以減小他們需要承受的壓力,分散風險。同時也能讓病人、家屬信服。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