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曾老帶著幾名研究員站到臺側,記者們馬上開始對著攝像機開始了開場白。 “各位觀眾朋友們,我是總臺記者王彬。此時我正在曾老新一代海水稻技術發布會的現場。發布會馬上就要開始,相信電視機前的你此時心情也跟我一樣,十分激動吧。 眾所周知,曾老作為雜交水稻技術的開創者,他雜交水稻,不僅造福了華夏人民,在全球農業技術界也負有盛名。相信曾老今天要發布的海水稻技術將會再一次震驚世人。 觀眾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見證曾老又一個劃時代意義的雜交水稻新品種!” 說完,記者讓開鏡頭,把機位留給已經站到臺上的曾老。他身后有幾位助理搬上來幾捆扎成捆狀的海水稻植株,擺在曾老身邊。 曾老面帶微笑地站著,準備開始講話。此時整個發布會的會場雅雀無聲,只有不斷響起的快門聲“咔咔”作響。 “各位記者朋友,全國的農民朋友們,還有全世界的朋友們,我是曾應華。今天,我要公布一項我們團隊的全新雜交水稻產品——海水稻一號。 海水稻一號是我們團隊經過五年技術攻關開發的,具有耐鹽堿性的雜交水稻。它的耐堿性達到9.0,可在我國部分鹽堿地地區種植,實現對荒廢鹽堿地的有效利用。” “嘩啦啦”臺下響起了記者們熱烈的鼓掌。 記者們清楚,讓不適宜農作物生長,只能被荒廢的鹽堿地得到重新利用,并能長出水稻來,這項技術絕對又是造福農民的一大創舉。 華夏不同于國外,國外人少地多,一塊地不行了,大不了換一塊地耕種。 可華夏不行,華夏地少人多,土地歷來都是農民最終要的生產資料,他們都把土地看得比命還重。要真的是有一塊地不能耕種了,那可就意味著幾輩子人都得缺衣少食。 所以在華夏,只要是能種一株糧食的地方,絕對不能讓它長出一顆雜草。 這種地方包括但不限于:陽臺、花盆、路邊...和能想象到的任何地方。 華夏人對土地的珍惜,是沒有一個外國人能深刻理解的。 所以解決在鹽堿地里栽種水稻這項技術,可能在外國人看來很無感,但在華夏人,尤其是華夏農民看來,絕對會對曾老再一次感恩戴德。 就在記者們熱烈鼓掌的時候,曾老話鋒一轉,道:“可是,我們團隊研究出來的第一代海水稻,預測產量每畝只有600斤,而且口感很差,不適宜人類食用。” 后面有記者悄悄議論:“600斤?這和普通水稻比起來產量算是很低了。” “口感不好的話,恐怕更沒有什么價值了。” 總臺的記者反應最快,看見曾老臉上有淡淡的失落,連忙舉手提問。 “這種稻谷是不是可以用來喂牲口,畢竟水稻營養價值肯定比麥麩、玉米要高得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