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朱棣面無表情,凝視著解縉。 在朱棣的心里,解縉是屬于狡詐多端的人物。 可越是狡詐之人,其實外表越顯得忠順,至少解縉的面目,可謂是器宇軒昂,即便流放至爪哇六年,面容憔悴了一些,卻依舊還是行禮如儀。 這般的人,朱棣豈可不慎? 此時,朱棣道:“心疾,什么心疾?” 解縉恭謹地道:“回稟陛下,京城之事,趙王殿下在爪哇也略有耳聞,趙王殿下甚為憂心。” 此言一出,朱棣色變,他睜大了眼眸,怒道:“京城之事,與他有何干系?” 面對朱棣的怒目,解縉依舊鎮定自若,不慌不忙地道:“趙王畢竟也是宗親,乃太祖高皇帝和陛下之后,他與大明社稷息息相關,如何沒有關系?陛下,臣斗膽而言,朝廷對于士人,過于苛刻,已至……人心背離的地步,趙王殿下遠在爪哇,每每念及于此,潸然淚下,只是他畢竟乃陛下的兒子,雖猶豫想要上奏,為士人進言,只是奈何至親,不敢貿然行動……” “住口!”朱棣大喝一聲,勃然大怒。 他一副沒想到解縉竟敢如此大膽的模樣,怒氣騰騰地道:“那逆子,安敢如此!膽大包天,真是膽大包天!” 解縉只好誠惶誠恐地匍匐于地,一時再沒有言語。 朱棣憤怒地來回踱步,看著那一個個噤若寒蟬的諸臣,火氣越加濃烈,氣呼呼地道:“他區區外藩,如何敢這樣妄議?解縉,你乃是他的長史,他如此頑劣不堪,你也難辭其咎。” 解縉只好道:“臣萬死之罪。” 朱棣冷冷地注視著他,盡顯帝皇威儀,道:“這些,都是你教授他的吧?” 解縉忙道:“臣輔佐趙王殿下,進言一些春秋大義,又何錯之有?” 似乎這六年的苦難,并沒有讓解縉長記性,甚至這家伙,似乎比從前更剛烈。 朱棣更是大怒,于是道:“來人,來人,將其拿下!” 朱棣一聲怒吼。 百官駭然。 終于,還是有人站了出來,道:“陛下,趙王殿下與解公,畢竟遠在爪哇,對于京城之事,所知不多,而京城傳去的消息,輾轉萬里,早已面目全非,是以趙王殿下和解公產生了誤解,也可以理解。可無論如何,趙王殿下與解公若有此意,也定是一片赤子之心。若只是因為如此,而治其罪,臣恐這普天之下,再無人敢說話了。” 說話之人,乃是胡廣。 胡廣本來是想裝死的,他心里很是清楚,說出這番話,極可能會讓陛下誤認為他與解縉勾結,畢竟他從前和解縉的關系本就太近了。 可若是一句不說,他又覺得實在無法給自己一個交代,終究還是站了出來。 此時又有人道:“胡公所言甚是,陛下何須大動干戈,申飭趙王殿下與解公即可。” “陛下……” 朱棣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用一種詭異的眼神看了胡廣一眼。 胡廣不由自主地打了個寒顫。 朱棣方才慢悠悠地道:“下旨申飭,趙王這不肖子,要面壁思過。至于長史解縉,責令其返爪哇之后治罪,以儆效尤。” 解縉心里嘆了口氣,卻叩首道:“臣……謝陛下恩典。” 他好像無事人一般,安靜地謝了恩。 只是對于百官而言,無論立場如何,至少大家心里,對于解縉還是頗為欽佩的。 無論怎么說,解縉能夠成為天下讀書人的偶像,絕不只是靠他的才學還有當初的高位帶來的光環,此人頗具幾分讀書人的浪漫主義精神,總是能在意想不到的時候,來這么一下,使人折服。 朱棣顯得很不高興,甚至沒有繼續這場朝議的心情,當下直接拂袖而去。 見陛下離開,太子朱高熾與張安世一道先行出殿。 而在這殿外頭,于謙美滋滋地聽到解縉在殿中一番慷慨陳詞,如癡如醉,那臉上怎么也蓋不住的,是崇拜無疑了。 其實這時候,他還年輕,尚還不如歷史上的于謙那般老練。 何況于謙的骨子里,就喜歡此等面對巨龍也能臨危不亂之人。 太子和張安世出來,他作為書佐,居然沒有跟隨,而是有一些失態,似乎想等解縉出來之后,一睹他的風采。 張安世左右瞧了瞧,見于謙還和許多大臣一樣,站在原地眼睛直勾勾地搜索著殿門,頓時氣不打一處來。 于謙這家伙,在漸漸和他相處之后,張安世已經慢慢從于謙的歷史光環中脫離出來。 現在的于謙,在張安世的眼里,屬于那種一身反骨的家伙,吃進去的營養,都他娘的被長在反骨上頭了。 張安世倒是耐著性子,回頭朝于謙道:“走啦。” 于謙這才醒悟,哦了一聲,只好泱泱尾隨張安世,只是他依舊有幾分不甘心,一步三回頭的,直到見著那解縉模糊的身影出現,許多人便蜂擁上去與解縉見禮,他才稍稍滿足。 等張安世和太子朱高熾話別,張安世領著于謙騎馬帶著護衛往棲霞去。 張安世側目看向比他落后一步的于謙道:“這解縉,到底是在搞什么名堂?” 于謙沒有多想就道:“解公真乃大丈夫。” 張安世無語地道:“大丈夫不是靠逞口舌之利的。” 于謙便道:“可許多人,連口舌都不敢逞強。” 張安世道:“這個人詭計多端,你別被他騙了。” “我寧愿被他騙,也好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