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是默認的規則。 如果打破了規則,不說種花家的反應,同盟國家也會非常抵觸,因此會引發很大的矛盾和爭議,畢竟設備屬于種花家科技部門和核子組織共同所有。 …… 阿邁瑞肯重新關注到了核子組織。 核子組織的感覺卻不怎么好,回想一個星期以前,他們還是全世界的焦點,好多報道都圍繞他們‘買到’的設備,并關注到他們計劃進行了實驗。 現在就不一樣了。 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航天飛船工業公司,每個人都在關注光壓發動機,對于核子組織的實驗信息根本沒有興趣。 想想也對…… 人家都已經依靠湮滅粒子技術造出了光壓發動機,結果核子組織還在研究‘最低端’的強湮滅力場設備? 這有什么意思? 巴茲博格-蒙特拉都覺得沒什么意思,他們最近還是進行了一系列的檢測,內容也發布在了學術期刊,并出現了媒體報道中,結果根本沒多少人關注。 別人說是外界的輿論,就連組織內參與實驗的人員,談論的話題都是光壓發動機,以及后續可能的研究內容。 李明和閻耀軍依舊是焦點人物。 作為種花家參與實驗的團隊負責人,他們最開始是因為強湮滅力場設備而成為焦點,一大堆的學者圍著他們,不斷詢問強湮滅力場技術相關的問題。 李明和閻耀軍不了解強湮滅力場,他們只能針對自己知道的簡單說一下,再然后就一問三不知了。 當然,他們不說自己不知道,只是微笑搖頭而已。 這樣的態度讓人覺得他們是要進行信息保密,而不是不懂技術。 李明和閻耀軍都在為此苦惱,等光壓發動機的測試上了新聞以后,他們就發現學者們的提問變成了‘光壓發動機’。 “光壓發動機用的什么材料?” “據說,最高溫度超過6500攝氏度,是怎么做到的?怎么控制的?” “說說湮滅粒子技術,說說……” “這項技術真的是可控的嗎?是怎么實現控制的?” “……” 李明和閻耀軍頓時就更加迷茫了。 最開始他們說不知道,發現大家都不相信,后來就干脆說些大家都知道的基礎,“首先說好我們沒有參與項目,但研究是很厲害的,用了很多高端的一階材料,否則怎么可能抵抗那么高的溫度?” “這個發動機很重啊,達到幾萬噸!” “制造好發動機,下一步就是制造超大型的航天飛船啊!” “這可是千億級別的項目。” “研究速度出乎意料的快,也非常順利,現在才是第一次測試,估計再過幾年,就能進入太空了……” 最后一句話得到了肯定。 很多人對于研發速度的判斷也是如此,現在只剛能進行飛機降落,研究一切順利的話,幾年以后就能夠升入太空。 …… 幾年,升入太空。 這不是憑空的猜測,而是按照正常研發速度的預估時間。 任何超大型的設備,每一次做測試都會發現很多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 光壓發動機更是如此了。 王浩對于設計有信心,但制造牽扯到了材料性能,卻不是百分之百有把握的,第一次起降測試結束,后續的檢測過程中也發現了很多的問題。 比如,內部有隔熱材料變得干澀,就直接影響到了材料的壽命。 這種材料是要繼續研究,或者是增加隔熱材料的厚度,又或者是更換更好的材料,具體怎么做還需要進行論證。 起降測試過程中,平衡系統表現的很不錯,但測算上還是有一些小的bug,導致發動機不斷發生震顫現象。 另外,小型光壓噴口計算精度還是不夠,就導致內部溫度不穩定,出現了超過‘可承受誤差’外的偏差。 有兩個位置的材料問題最嚴重,一個是中子通道和強湮滅力場中心的接口。 另一個是激發推進裝置后半段的內管。 前者是因為處在光源釋放點,承受的溫度過高;后者則是因為壓力太大,光壓就是激發推進裝置后半段制造出來的,即便絕大部分壓力都是向外的,也會給后半段的內管造成很大影響。 一個星期以后,所有的檢測全部結束。 王浩組織召開了實驗會議,并對于發現的問題進行了總結,“所有發現的問題都可以歸結為兩大類。” “一類是電子系統;一類是材料。”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