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為了能夠降低出現事故的可能,也就是增大操作誤差空間,發動機的凹面反射鏡主干支撐上,攜帶了六條可延展的輔助支架。 六條輔助支架,裝配在凹面反射鏡的上半部到下半部,展開以后總長度為60米,支架的中間部分有彎折點。 這樣一來,六條輔助支架就可以先一步落地,給發動機形成一個類似蜘蛛腿部的支撐結構。 這個支撐結構并不足以撐起發動機的重量,就只是起到輔助降落的功能而已,可以保證降落的時候,有足夠大的操作容錯空間。 指揮中心。 王浩已經下達了降落的指令。 很多人都看向了邊側控制臺,也就是負責降落操作的位置,位置上只有一個穿著軍裝的工程人員。 他的名字叫做盛衛東,是軍方派來的機械控制工程人員,有一個外號叫做‘機械手’。 盛衛東,被稱作是‘機械手’,非常擅長大型機械、精密機械的微操作,他的手非常的穩,心態也非常的穩。 這一次起降測試,盛衛東就負責降落操控。 盛衛東最初確定工作的時候,并沒有感到什么壓力,他一直都在做類似的工作。 現在真到了發動機要降落時,盛衛東還是感到了緊張,每當想到控制的是1000多個億的高科技設備,只要出現一點點失誤,可能帶來的都是幾十、上百億的損失。 這就讓他感到非常有壓力。 他深吸了一口氣,壓住了心頭的緊張,就開始操作發動機進行降落,降落的速度要比起飛速度更慢。 盛衛東是一點點的做調整。 當發動機下部距離主支架上端十米左右時,控制下落的速度都可以用龜速來形容,他的操作也非常的精細,每調整下降一米高度,都需要半分鐘以上的時間。 發動機的位置,越是接近主支架上端,下落的速度就越慢。 當發動機底部距離主支架五米時,盛衛東暫停了繼續操控,讓發動機保持一個懸浮的姿態。 這時,就要調整位置了。 發動機位置的調整,是要讓激發推進裝置噴出的光柱,正對地面上用特殊抗高溫材料標注的圓圈。 光柱的直徑大概在兩米左右。 圓圈的直徑也只有2.1米,稍稍比光柱直徑多一點點。 盛衛東花費了三分鐘左右,才讓光柱對好了地面的圓圈,并確定每個方向都在圓球邊緣以內。 他再確定了一次,按下另一個按鈕。 這個按鈕就是啟動發動機的六個輔助支架,遠遠的看過去,就好像巨大圓球分出了六只腳,并慢慢的踩在地面上。 有了輔助支架的保護,發動機的位置一定程度被固定,不再有顫抖變得穩定了很多。 這時,降落完成了大部分。 下一步就是控制發動機繼續下降,一點點的接近十二座地面支架的上端,最后一米甚至用了五分鐘才結束。 伴隨著一個電子提示,地面上的e柱頂端已經連接了發動機外部。 盛衛東果斷的一拉操作桿,發動機頓時向下一個顫動,隨后就被地面的十二個支架固定住。 “呼~~~” 看到這一幕,所有人都長呼了一口氣。 盛衛東則是用力躺倒在椅子上,很用力的喘著粗氣,渾身都已經被冷汗浸濕,但臉上不由得露出了輕松的笑。 指揮中心經歷了短暫的安靜,下一刻就爆發出興奮的歡呼,“成功了!” “衛東,太完美了!” “不愧是機械手啊,真了不起,剛才我都快被嚇死了~~~~” “實驗結束了吧?” 一群人看向王浩。 王浩就站在盛衛東的身后,他拍了下對方的肩膀,贊嘆道,“盛工,干的漂亮!” “結束了!” “我們的測試取得了圓滿成功!” “現在——” “大家可以輕松下來了!” 頓時。 歡呼聲更猛烈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