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如果核聚變采用常規的氘氚反應,就肯定要用到大量的氚,作為氫元素的一種同位素,氚在自然界中含量極為稀少,而且是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基本上都是依靠人類制造生產。 氚的制造方式也很特殊,需要利用中子去轟擊鋰元素來產生氚,那么就牽扯到一個資源問題。 地球表面上的鋰礦資源是有限的。 大量消耗鋰資源來制造氚,再進行能源的生產,對有限的鋰資源是個挑戰,顯然談不上什么清潔能源,甚至都可以歸在‘揮霍資源’了。 …… 很快。 國內外進行了大量的報道。 國內談論的是項目本身,都很期待能夠研究出核聚變裝置,有些人還憧憬有了核聚變發電站以后,就可以頂替火力發電,讓國內的電力能源變得更清潔。 同時,核聚變研究也是戰略性的。 有了核聚變提供電力能源支持,再加上很多交通工具都變成了電力驅動,能源上就形成了閉環,國內再也不用依賴進口化石能源。 另外,很多人談論的就是王浩了。 項目的總設計師就是王浩,也正是因為王浩負責項目,就有很多人開始期待起來。 這就是王浩的個人影響力。 “王浩大神做什么都能成功,過去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項目沒有王浩,我一定不看好,但是王浩擔任總設計師,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王浩大神一直在創造奇跡,希望這次也能夠創造奇跡。” “傳奇人物負責項目,還擔心什么?” “……” 與此同時,輿論上也有不少質疑的聲音。 就像是一些記者的提問,即便項目進入了設計階段,但設計和制造又需要多久呢? 設計,需要時間。 設計審核,需要時間。 立項制造,需要時間。 即便是完成了制造,裝置再去實驗、調試、完善,需要的時間就更加龐大了。 &n /> 很多研究工程類項目都是如此。 比如,國內的第一個航空發動機,立項、設計、制造加在一起也只有幾年時間,但后續的調試、完善,花費了近十年時間,隨后才能大規模生產并裝配到戰斗機上。 那么核聚變裝置的制造調試完善需要多久? 航空發動機的研發,還是模彷了其他國家生產的發動機,有先例可循的情況下,都用了這么久。 核聚變裝置,可是完全自主探索,需要的時間肯定更長。 不過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后續調試完善不一定需要太久時間,因為是王浩負責整個項目,他率領團隊研究過超導儲電技術、超導電池,還設計過空艦-1、空艦-2飛行器。 這些都沒有花費太長時間。 國外輿論也同樣有看好和不看好,區別是大多數都是不看好的,其中還有一些陰謀論出現。 陰謀論認為,“核聚變研究只是個幌子,所有人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他們的主要目的是以核聚變研究為借口,來大量生產氚并擴充核武庫。” 氘氚反應本身就是氫彈的制造原理。 當生產出大量的‘氚’材料后,自然就可以制造很多的氫彈,就能夠擴充核武庫。 這當然是個謠言。 不過謠言說的確實有理有據,再加上好多國際媒體進行報道,一時間甚至影響到了國際原材料售價。 比如,鋰礦的售價就漲了一波。 實際上,頂尖的學術界和政界都看得清楚,國內的核聚變項目確實正式立項了。 這是從論證到設計的正常轉變。 至于什么擴充核武庫,確實只是謠言而已,因為即便是擴充核武庫,也根本不需要拿核聚變工程當幌子,正常的進行擴充就可以,其他國家最多就是譴責幾句,也沒有絲毫辦法。 另外,國內擁有最大的鋰電池市場,也是鋰礦的主要進口國,本身也擁有一定的鋰礦資源。 如果只是擴充核武庫,本身的資源開采就能輕易做到。 頂尖的學術界和政界關心的是,國內采用什么樣的技術去完成核聚變裝置的設計。 “他們說擁有了足夠多的技術基礎,肯定有什么是我們不知道的。” “但是整體的設計框架還是能夠猜到的,強湮滅力場發生裝置,再加上托卡馬克的設計,就是核聚變反應的完美容器。” “這個方案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只是實現的難度太高。”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