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王浩第一次感到了迷茫。 以往的實驗過程中,結果往往都是在預料之中的,即便出現數值偏高的情況,他也能知道具體代表了什么。 現在不一樣了。 微米級顆粒性材料支持的直流反重力實驗,所制造出來的反重力場強度大大出乎意料。 他本來預計只在23%-28%之間。 這個數據已經很高,足以制造出強度超過十倍率的f射線,可最終的數據達到了33.433%。 在反重力場強度18%的情況下,通過強壓縮以及內部的核反應,就能夠制造出超過7.5倍率的f射線。 33.433%,是什么概念呢? 那么最終制造出的f射線強度,和反重力場強度數值會呈現什么樣的關系呢? 指數級? 受限的冪數級對比關系? 又或者是正比關系? 王浩暫時無法做出判定,主要是因為沒有足夠多的實驗數據支持,直流反重力是一種新的技術。 直流反重力最開始是依靠高壓混合材料實現的,后來則是依靠一階鐵的超導材料實現,但總計實驗的材料也只有兩個,內部進行微型核反應的能源支持,更是只有一次實驗。 如此稀少的實驗次數,數據自然沒有參考意義。 王浩輕輕搖了搖頭,“以此支持制造出的f射線,強度是很難說的,還是要看實驗了。” 廖建國聽的有些驚訝。 在以往的實驗和研究中,王浩對于結果都很有把握,他的預計和實驗結果不會存在太大的偏差。 現在竟然也沒有概念了? 廖建國都感覺很有意思,他頓時說道,“看來還是只能實驗了,到時候激發出f射線再進行測定就可以了。” “測定也很難。” 王浩搖頭道,“我們無法對于十倍率以上的f射線強度進行測定。” 廖建國想想點頭道,“也對,我們對于強度的測定,都是參考強湮滅力場,現在強湮滅力場的上限只有8點多,別說10倍率,即便是9倍率,也只能以材料磁化反應數據來粗略進行估算。” “如果超出了10倍率,磁化反應數據也不準確。” 王浩道,“因為特異反應,升階元素的特異反應,會大大影響磁化反應強度,而且到了10t以上的磁場強度……沒有辦法。” 他說著搖了搖頭。 然后仔細想了一下,問一下廖建國,“你覺得呢?直流場力強度和f射線強度,具體是什么關系?指數、冪數,還是正比關系?” “這個……” 廖建國當然不知道,“王院士,你都不知道,我也不敢亂說啊。” “你猜一下。” “猜?” “對。” “好吧。”廖建國想想道,“我覺得應該是正比關系吧?場力強度越高,激發出的f射線強度越高,當然,前提是其他條件一致,包括干涉磁場,內部熱源能量都是一致的。” “在18%的場力強度上,能激發出7.5倍率的湮滅力場,34%的強度,大概……不到14倍率?” 他仔細分析的說著,越說就越覺得有道理。 王浩輕輕的點頭,發現沒有反饋到任何正確結果,頓時嘆氣道,“你說的也很有用,最少排除了一個錯誤答桉。” “什么?” “沒什么。” 王浩拍著廖建國的肩膀,認真道,“加油吧,廖教授,接下來一段時間,你可有的忙了。” 他說完補充了一句,“核聚變研究那邊也會找上你們。” “這個我知道。” 廖建國回答了一聲,腦子里還在想著剛才王浩的話。 排除一個錯誤答桉? 難道王院士是覺得我的分析不對? 怎么可能! 王院士也不知道具體情況,等完善了設備并激發出f射線,到時候,再看看誰才是對的! …… 現在的實驗結果,代表著f射線以及關聯的強湮滅力場技術,都將會迎來重大突破。 33.433%,也只是剛剛開始而已。 微米級顆粒性材料制造技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他們所制造的顆粒性材料,顆粒的平均尺寸也只在100微米左右。 伴隨著相關制造技術的提升,后續肯定能制造出精度更高的顆粒性材料,也就代表能激發更強的直流反重力場。 “不只是激發f射線,到時候,內部形成的湮滅力場薄層,強度都可能超過10倍率。” “到時候,肯定會有一大堆的成果。” “也許能發現更多的升階元素?或者是其他發現……” “……” 王浩對此非常的期待。 遺憾的是,真正進入到實驗還需要等待,因為設備的完善需要時間。 他們進行的只是直流反重力實驗,基礎材料只是放在了位置上,想要進行下一步實驗,就必須制造穩定的設備。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