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我們什么時候擁有如此高端的技術了?” “完善的點火技術,到底是什么?如果真有這樣的技術,就直接解決個大難題啊!” “點火確實太重要了。” “說是‘完善’,這種技術能實現氘氘點火嗎?” “那不太可能吧?” “什么樣的技術,具體原理是什么?” “……” 在徐老師點頭認可湯建軍的說法后,臺下的學者們一片討論之聲,他們實在是太驚訝了。 核聚變的點火就是最大的難題之一。 他們想不到有什么點火技術能夠被稱作是‘完美’,全都就忍不住討論起來,能參加會議的學者們都有很高的能力水平。 很快。 有學者想到了湮滅力場,“能稱作完美的點火技術,只能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超導方向,以超導技術制造難以想象的高磁場,和其他技術關聯在一起來實現點火……” “另一個方向更有可能,就是強湮滅力場,強湮滅力場可以大大增加例子活躍性。” “我覺得這項技術很可能是強湮滅力場的控制,現在的湮滅力場容器外層有強湮滅力場,是不是能讓強湮滅力場向內收縮?” “等反應被激發以后,再控制向外擴散……” 這個想法已經很接近了。 那些不知道f射線的學者,當然不可能想到強湮滅力場能通過射線的方式激發出來。 有些知道f射線的學者,知道其高度保密性也不會多說。 學者們議論紛紛。 會場的氣氛明顯活躍起來。 在會議開始之前,絕大部分學者只是當成了交流會,而不是很正式的工程項目論證會議,因為他們并不看好可控核聚變的研究。 既然大多數人都不看好,可控核聚變的研究自然無法展開。 他們只把會當成是個學術交流會。 來到這里參加會議的同時,和其他的學者交流一下,有些熟悉的人湊在一起熱鬧一下。 等等。 現在就不一樣了。 一項‘完善’的核聚變點火技術,解決了核聚變研究的一大難關,他們忽然感覺核聚變研究工程還是有希望的。 很多人也認真起來。 核聚變的點火技術確實是非常重要,聽起來就只是進行點火,但要達到點火條件非常不容易。 點火也就是讓核聚變反應能夠實現自我維持,常規的手段是將氘和氚等離子體加熱到一億攝氏度以上。 除了高溫外,還需要提供高壓,以增加輕原子核之間的碰撞概率。 一般認為,要達到點火條件,需要將氘和氚等離子體壓縮到每立方米約10^20個原子,相當于將一公斤的物質壓縮到一個雞蛋大小。 如果是氘和氘的反應,點火的要求就更高了,實現溫度最低也需要十億攝氏度。 學者們聽到了新技術,也感覺有了信心。 等會場里稍稍安靜了一些,湯建軍才繼續講了起來,他跳過了點火技術,說到了《磁場環境制造以及反應控制》。 這個問題包含的內容非常多。 如果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可以理解為‘為實現能量輸出大于輸入’所做出的論證。 可控核聚變的另一大難點,就是‘實現輸出大于輸入’。 這一點也是核聚變研究的基本工程目標,只有能夠達到輸出大于輸入的目標,一切的研究討論才會有意義。 ‘實現輸出大于輸入’的研究,可以追朔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所提出的lawson判據。 lawson判據推導的時候使用了一些假設,但其所揭示的內涵已經很明顯,想實現輸出大于輸入,關鍵的影響因素就在于密度,溫度及約束時間。 這和托卡馬克裝置有關。 在托卡馬克裝置的完全磁約束環境下,磁場的強弱決定了密度和溫度的上限,裝置的大小則決定了約束時間的上限。 那么是否能夠實現輸出大于輸入,決定性的因素就是‘磁場強度’和‘裝置大小’。 湯建軍談到的《磁場環境制造以及反應控制》,是對于現有基礎技術的說明,其中包括超導材料、一階鐵材料以及相應材料支持制造的高磁場。 總之,關鍵在于材料。 會場內的學者們都聽明白了,簡單來說就是一階材料支持下,超導材料技術有了很大提升,能夠制造更高強度的磁場。 另外,磁場發生的制造技術也有了提升。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