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他們也不怕被注意到。 阿邁瑞肯一直不斷制造對抗氛圍,還發起聯合演習炫耀武力,適當的展示一下高端技術,也能直接形成一種威懾。 空艦-2的新型隱形技術,會讓現階段任何對手防不勝防,根本想不出對抗的辦法。 這要比組織個演習有用的多。 近一段時間,他們一直都在進行‘隱形飛行測試’,加裝磁場發生裝置的空艦-2,每天都不斷地起飛、降落。 現在他們測試的是隱形技術,但實際上是兩個技術,還要解決隱形技術另一個問題。 另外一項技術就是通訊。 沉會明的研究制造出了一階電波,他們根據新技制造出了設備,發生裝置安裝在了空艦-2試驗機上,接受裝置則安裝在了地面上。 一階電波發生技術還不完善,就只能做到發送簡易的電波,通訊就是以最初始莫斯代碼的形式進行,有點像是無線電技術最初興起時發送的電報,只不過現代技術要高端的多。 空艦-2上安裝的設備,可以把飛行員簡單的語音指令轉化為一階電波發送出去。 地面接受設備可以迅速把電波轉化為語音。 因為一階電波傳送間隔太長,平均每一個簡單指令,都需要十秒的時間才能發送完畢,接受端則會迅速轉為語音文字。 這項技術暫時只能做到從飛行器到地面的單方通訊,主要受限就在于接收設備的體量太過龐大,根本無法安裝在飛行器上。 換句話說,應用上效果很一般。 現在就只是實驗技術,來證明新技術未來是可以應用的。 實驗團隊要解決的問題是隱形技術帶來的,隱形技術是在飛行器外圍開啟強湮滅力力場。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強湮滅力力場的開啟影響了正常飛行,好多次測試的時候就發現,飛行器的空氣阻力似乎變低了。 當開啟隱形功能的時候,飛行器的加速度變快,上升速度變快,變快當然是一件好事情,也就代表飛行器會更加靈活,但也造成了數據紊亂,控制上就出現了偏差。 這是很危險的。 實驗基地的負責人周老師,去專門咨詢了一下王浩,王浩則是給了一些實驗數據和原理解釋,“強湮滅力場薄層讓周邊的空氣密度增加,但不會影響到內部的反重力場。” “有了強湮滅力場薄層的特殊作用,外部空氣對飛行器本身的沖擊就會相應降低。” “具體數據,還是要以實驗為主。” “你們多做飛行實驗,收集足夠多的數據,就能通過計算解決動力平衡問題了。” 在進行了很多次測試以后,實驗基地也收集了大量的數據,然后就讓基地里的動力學專家做計算。 但他們研究了很久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倒是能判斷規律,但是想準確計算……根本不可能啊!” “開啟隱形以后,速度不同、高度不同,降低的阻力變化很大,常規的計算方法根本不適用。” “多了一個隱形薄層影響,就多了一個變化因子……” “計算變得非常復雜!” 一群專家研究了很久還是沒能解決問題。 周老師都想拿著數據再去找王浩,就聽動力組的阮興平教授說道,“王院士確實很有能力,但也不能什么都找他吧?” “我們可都是做這個的,多一個影響因子又能怎么辦?” “這還是動力學范疇內的數學問題,只要是數學問題,怎么就解決不了呢!” “我們再研究研究,一起解決!” 其他人都覺得阮興平說的有道理,他們也希望能自己解決問題,就繼續努力的進行研究。 很快。 一周時間過去了。 他們依舊在為計算而頭疼,研究依舊沒有任何進展可言。 阮興平則是得出結論,“這個問題太復雜了,我們只能繼續做測試,有了更多的數據以后,就可以把其輸入到系統中。” “到時候,飛行器就可以根據數據做動力調整……” 他給出的方法類似于暴力破解。 當有了足夠多的數據以后,不管飛行器處在什么高度、什么速度,系統都可以根據實驗數據做出判斷,就控制達到動力上的平衡。 這也是一種方法,只是需要做的測試太多、太繁雜了。 阮興平還補充一句,“這么復雜的數學問題,人力想計算太難了。王浩院士大概率也沒辦法……” 阮興平是動力組的核心專家。 周老師還是尊重阮興平的,但他還是想找王浩試試看,“阮教授,我不是不相信你,但萬一王浩院士能解決呢?” “只要有可能,就要試試。” “要是做覆蓋性的測試,需要的時間和成本都太高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