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放下了電話以后,王浩忽然感覺非常期待了,他很少會特別期待一個學術會議,湮滅理論的會議就完全不同了。 湮滅理論就是王浩創造出的理論,而且他很確定湮滅力的存在。 雖然一直到現在為止,湮滅力依舊沒有被證實,即便是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一些研究結果還被實驗證實,甚至還聯系了超導、反重力等問題,但是一種全新的微觀力,甚至涉及到了大一統理論問題,想要證實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其實就像是黑洞的問題。 著名的物理學家史蒂文-霍金預言了黑洞的存在,天文學家們也觀測到了很多宇宙現象,都可以用黑洞理論來解釋,甚至說,幾十年前黑洞的存在已經被世界認可了。 但是直到真正觀測到黑洞,黑洞的存在才被確定下來。 湮滅理論也是一樣。 除非是真正測定出了湮滅力,也就是測定出‘常規’的空間擠壓強度數值,否則再多明確的研究也無法確定湮滅力的存在。 理論終究只是理論。 王浩自然是希望湮滅力的存在能夠被確定下來,他就是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的。 即便做了這么多研究,他也不知道該怎么去測定‘空間擠壓強度數值’,因為其中牽扯到了質量單位的問題,也牽扯到一系列量子物理的復雜問題。 他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即便一直朝著正確的方向多研究,也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工作。 這就需要發展湮滅理論了。 當有更多的學者參與研究,尤其是會牽扯的很多類似于保羅菲爾-瓊斯的天才,肯定能夠加快湮滅理論完善的速度。 如果理論能夠完善,并涉及到物理的方方面面,湮滅力的驗證也只是時間問題。 同時,一些全新的想法、全新的研究也更容易實現。 比如,他正準備研究的空間擠壓增強問題,現在就連一點想法都沒有,也沒有任何的理論支持,靈感值一直‘歸零’,連一點進展都沒有。 如果能有豐富的和湮滅力有關的理論,也許就能夠從中找到相關的內容,獲得靈感開啟正確的研究方向。 當然,很多學者參與到研究中,并把理論發展壯大以后,其中不一定都是正確的內容。 就像是弦理論一樣,弦理論的數學體系,肯定包含很多正確的內容,同時也有很多不正確的,就是因為有很多學者參與其中,也有很多相關的成果。 王浩卻不在意這一點,系統的另一大作用就是找出正確的路,他能夠一直朝著正確的方向做研究。 不過接下來王浩忙碌的,并不是湮滅理論相關的會議,而是去首都參加科學基金會的超導機制系統工程項目會議。 簡單來說,就是五十億經費的項目。 這個項目是以ca005半拓撲微觀形態為核心,展開的系統性工程研究,并聯系半拓撲理論與超導凝態物理理論。 項目對外的名義,當然不會談ca005半拓撲微觀形態,而是以多種新型超導材料為基礎,去探究半拓撲理論和凝態物理的關系,以此來完善超導的理論機制。 這是個非常重大的超導機制理論研究項目,各個科研團隊更在意的是項目分配問題。 自從有了超導半拓撲理論以后,國內各個超導相關的機構、團隊情況并不好,他們想要申請超導相關的項目非常困難,手頭上都可以說沒有經費可言。 現在國家通過了五十億經費的超導機制重大項目,其中超過三十億的經費都給到了科學基金會,科學基金會也公開了一大堆的超導研究相關項目,甚至還標注出大致的研究方向和實驗內容。 這些項目大多數不用去做創新,不用去做突破,就能夠拿到大筆的經費,自然是非常吸引人的。 之前好多超導領域的學者,談到王浩都感到很郁悶。 雖然說不上是痛恨王浩,他們也知道王浩是最頂級的學者,他的超導研究為國家、為世界,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 但不管怎么說,因為王浩的研究成果,他們中好多人手里的項目都被暫停了,后續也申請不到經費,處境是非常尷尬和郁悶的。 現在他們就對于王浩是一片贊嘆。 當天早上七點的時候,會場里就已經有很多人了,好多人扎堆站在一起聊著,“這次列出的很多項目研究很有意思,其中有一些是常規的凝態物理研究內容,只不過基礎是不一樣的。” “我仔細看了,好多都是以新型超導材料為基礎,那幾種新型超導材料,都非常驚人……” “還是王院士有本事啊,現在的研究項目不只是有方向,還能直接接觸到新型的超導材料。” “鄧煥山的團隊,研究出的幾種新材料很不一般,我聽說最好的材料,轉變溫度超過130k!” “有這么高?” “當然了,這是內部消息,你們大概不知道,最低也有70k,以前根本不敢想象。” “我仔細看了好多項目,都是研究新型材料的凝態物理特性,感覺就像是應用內容。” “這次就是大實驗室拿大項目,小實驗室拿小項目,我們實驗室……本來想著能拿到最大的項目,結果……” 最后一句話是賀峰說的,他是東港交通大學超導研究中心的主任研究員,代表的就是東港超導研究中心。 國內超導相關的科研機構中,最有影響力、規模最大的,就是科學院超導重點實驗室以及首都大學基礎科學中心。 其次就是東港超導研究中心了。 如果沒有超導重點實驗室、基礎科學中心加入進來,最大的項目肯定會被賀峰代表的東港超導研究中心拿下。 很可惜…… 其他兩家最大型的機構也加入了進來。 當聽到了賀峰的話以后,好多人就不由得轉頭看向會議室前排的左右兩側。 左右兩側各有幾人。 左側是杜建華的團隊,右側則是汪承林的團隊,他們分別帶著自己的團隊核心人員,來參加這次項目會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