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王浩是最后才知道消息的。 他和邱成文通過話了以后,就悶在辦公室里做研究,希望能想出半拓撲后續的方向,單純的思考當然不會有進展。 后來打開電腦查看郵件消息的時候,才發現了一大堆的新郵件,都是熟悉的人來詢問那篇博客研究的內容。 王浩意識到有點不對勁,帶著疑惑去看了一下新聞,才知道歐洲核子組織進行的新實驗,實驗結論證實了自己的研究。 國內輿論已經非常火爆了。 不管是學術媒體還是官方媒體,又或者是一些地區性的小媒體,全部加入了報道新聞的行列中。 這種國際輿論震動的場面,自然會吸引大量的記者來采訪。 平時也有很多記者希望能采訪到王浩,西海大學一直對于媒體采訪進行管控,突然出現好多記者過來采訪,學校那邊也特別打來電話詢問。 朱建榮、楊海燕則是一起找了過來,他們一個是科技處的主任,一個是宣傳部的主任,自然要關心王浩最新的研究。 “記者采訪?” 王浩聽到消息倒是不意外,只是有些驚訝媒體的反應速度。 “對,外面很多記者要采訪你,還有一些大媒體,包括北疆電視臺,甚至還有中-央的記者。”朱建榮苦笑的說道,“你的那個研究發布的太低調了,怎么直接發在博客上了?” “投稿頂刊也過不了。” 王浩搖頭道,“這次真的是運氣。我也沒想到,歐洲那邊的實驗恰好證實了我的研究。” 這是實話。 王浩之所以覺得是個小研究,就是因為他自己也不清楚是否能夠驗證。 雖然已經給定了能量區間范圍,但因為不清楚具體影響有多大,也就不知道具體多少數據才能夠驗證結論。 比如,一個地球的大范圍,只是一棵樹受到了影響,自然是不可能察覺到的。 他的研究只是劃定了范圍,確定湮滅力在這個范圍下有影響,具體有多大影響并不清楚,自然也很難說是否能夠驗證。 另外,能量區間范圍內有數據異常,歐洲核子組織肯定會公開消息,也就不用特別去實驗驗證了。 王浩實在是沒有想到,這么快就能夠得到驗證,他也感到很驚訝、很激動,被驗證絕對是非常意外的。 朱建榮、楊海燕一起確定了舉辦新聞發布會,王浩會公開接受采訪以后,就離開去準備發布會了。 實驗室的人都進了辦公室,他們都恭喜了王浩的新成果。 有些熟悉的人,語調顯得有些怪異。 比如,張志強。 張志強的恭喜是這樣的,“王浩,恭喜你又完成了一個能發表在博客的小研究,這個研究還真是小啊,只是全世界都知道了。” 王浩哈哈一笑,不在意的說道,“確實,我都很驚訝。” 羅大勇則是道,“我們對于研究大小的理解完全不一樣。” 張志強滿是贊同的點頭,他們極少的站在了統一戰線。 王浩沒有太多時間扯皮打趣,閑聊了幾句以后,看看時間就去參加新聞發布會了。 這次的新聞發布會并不是提問,而是王浩對于研究作出解釋,他當然知道外界關心的是什么,“我的研究是從楊-米爾斯方程開始的。” “具體內容,因為之前沒有整理好,我沒有在博客上公開。” “最初都是數學分析,后續則是對于結果進行研究,我是在湮滅理論成立的基礎上進行的分析。” “如果湮滅理論是成立的,那么根據我的計算,質子對撞發生以后,處在85GeV~260GeV能量區間的粒子,就會發生偏移和跳轉,所以對應區間才會出現數據缺失的情況。” “我不確定具體影響有多大,而且,湮滅理論并沒有得到物理界的認可,所以只是把研究發表在了博客上。” “現在得到了實驗驗證,我也感到很意外,但這是個好消息,證明我的研究是正確的。” 王浩簡單的介紹完以后,就到了記者的提問時間。 第一個被點到的記者問道,“歐洲核子組織的新實驗驗證了你的研究,這是否說明湮滅理論是正確的?” 王浩的回答只說了七個字,“我堅信是正確的。” 他很清楚,即便歐洲核子組織新實驗的結果,恰好證實了自己的研究,但距離證明湮滅理論還有很遠。 一個新理論想要被接受,可不是一次實驗結果能說明的。 這是新理論,而不是單純的發現。 比如,希格斯理論。 希格斯理論很早被很多物理學家認可,是因為它有一套完善的理論,并且符合以往的粒子物理研究,和許多理論都能夠對接上,并且還補足了粒子產生的問題。 簡單來說,希格斯理論是宇宙大爆炸論的補充和完善。 希格斯理論不只是預言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還包含最重要的希格斯場論,并聯系了宇稱不守恒問題以及大爆炸理論,并和楊-米爾斯理論一起成為了粒子標準模型的理論基礎構架。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