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許多物理學家都參與了希格斯理論的研究,包括很重要的彼得-希格斯、利昂-萊德曼、弗朗索瓦-恩格勒,等等。 當一套理論非常完善的時候,即便還沒有確定是正確的,也能夠得到物理學界的認可。 湮滅理論則不同。 王浩連基礎的數學構架都沒有完成,就只是提出了湮滅力的存在,并給出一些簡單的定義,距離完善理論還有很遠的道路。 有記者站起來繼續問道,“王教授,能說說這個研究,你是用多久完成的嗎?” 好多人對這個問題感到好奇。 去年的時候,王浩還在研究超導機制,并完成了很重要的‘超導定律’,怎么就突然就轉到了楊-米爾斯方程以及粒子物理了? 王浩搖頭道,“很不順利,用了差不多有一個月才有了成果。” 現場突然變得安靜下來。 記者們和其他人都不知道該怎么面對這個答案。 一個月?很不順利? 王浩解釋道,“最初我根本不知道從哪里入手,粒子物理的研究是非常復雜的,當牽扯到一大堆問題的時候,就很難找到研究方向。” “我有學生叫丁志強,他提醒了我,可以拋開物理的研究,只做數學分析,后來研究才順利了很多。” 其他人聽了以后,心情也沒有任何改觀。 有個記者繼續問道,“王教授,你下一步會繼續完善湮滅理論嗎?” 王浩點頭道,“我會考慮。” 他只是會考慮而已。 王浩很清楚完善湮滅理論的難度,因為等于是引入了一種新的力,就需要構造非常復雜的體系。 其實研究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湮滅力是引力的微觀表現形勢,但卻和電磁力、強力以及弱力格格不入,它的表現形勢似乎是完全獨立的。 這就很難聯系現有的微觀理論,去進行底層數學體系的構造。 一切都是新的東西,一切都要慢慢的研究。 采訪結束。 媒體把新聞發布出去以后,很快就引起了新一輪的輿論。 王浩的工作并沒有結束,他收到了很多的郵件,還有一些人直接打電話過來,目的都是非常相似的,就是希望他能夠公開自己的研究。 他在博客上發表的內容并不完全,很多學者希望能看到完善的內容。 王浩也是準備這么做的。 既然研究已經被實驗證實了,自然就沒有發表的問題了。 他已經收到了好幾家頂級學術期刊的發表邀請,其中包括最有影響力的《科學》、《自然》,還有合作比較多的《數學新進展》。 其他期刊的發表邀請,王浩是暫時不考慮的。 一則是,合作比較少。 二則是影響力相對就小了一些。 王浩分別看了三家學術期刊的邀請,有些苦惱的嘆道,“這個研究不知道該發表在什么期刊上啊?” 選擇,是很困難的。 《科學》、《自然》,都是最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 《數學新進展》則是合作比較多,他和布魯斯-普利策也是老朋友了,而且他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是數學內容,發表在數學期刊上也是沒問題的。 張志強有些疑惑的問道,“投稿《數學新進展》不就好了,你們不是經常有合作嗎?現在國際上都有這么多報道,估計審稿也很容易吧?” 他還以為王浩是因為‘以湮滅理論成立為假設,擔心審稿不過關’。 王浩愣愣的張了張嘴,還是繼續重復了一遍,“我只是……不知道該發表在什么期刊上啊?” 他說完才意識到,好像和剛才說的一樣? 張志強也聽愣了。 他仔細琢磨了一下,還是有些不理解,轉過頭問向羅大勇,“你聽懂他的話了嗎?” 羅大勇正站在窗邊,半仰著頭盯著天邊的云,好半天才回了一句,“我們的境界已經不同了。” “什么?” 張志強忍不住吐槽一句,“還境界不同,你當是修仙啊!” …… 王浩不斷忙著回郵件。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