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讓人有些摸不到頭腦。 當有很多媒體進行報道以后,輿論焦點就變成了交流重力實驗,國際上還是有一些公開信息的,很容易知道交流重力實驗具體是什么。 三個字,反重力! 這絕對是非常高尖端的研究,而且看兩家實驗室的架勢,也肯定是在研究上,有了一定的進展。 他們同時發布反重力研究的信息,也肯定在有過一定的溝通。 很多人都開始期待了,“交流重力實驗就是反重力的研究,是不是以后就能夠乘坐反重力交通工具了?” “這項技術太高端了吧,沒想到已經有實驗室進行保密研究了。” “現在竟然公開了?” 在大量討論中,只過了短短一天時間,兩家實驗室的官方網站,就發布了同樣的信息,他們各自提供了一個鏈接,可以通過鏈接下載相關資料。 其中包括公開的交流重力實驗的內容,也包括實驗聯系超導機制研究的內容。 交流重力實驗,是基礎的理論和基礎的實驗構造,可以制造出百分之十五的交流重力場強度。 實驗聯系超導機制研究,則是實驗結合分析微觀形態的內容,包括一些推導的理論解釋,也包括基礎的分析方法,等等。 這些理論相關的資料,可以看做是一篇論文,作者只有一個名字--王浩。 當其他一些機構拿到了資料進行分析以后,就驚訝于交流重力實驗的成果,同時也對于實驗結合超導的研究很驚訝。 之前王浩在《自然》雜志刊登的論文,發布了超導定律的成果,好多物理學家仔細研究了成果,就感覺似乎缺少了一部分。 他們還以為只是沒有詳細對實驗進行介紹,沒有想到是因為涉及到了交流重力的研究。 現在研究公布了出來。 雖然不知道具體公布了多少內容,但最少理論內容上是完善的。 這就足夠了。 國際上頓時有很多機構,都準備加入到以交流重力實驗為基礎,進行超導機制的研究行列中。 很多物理學家紛紛做出表態,“這會成為最有意思的研究!” “以反重力的研究為基礎,去試著理解超導機制,我還是第一次發現物理實驗竟然會有這么酷!” “我已經迫不及待了!” “我們首先需要組建一個團隊,我的小組人數還是不夠。我認為這個研究主要方向是對于王氏幾何的拓展……” “理論是王浩提出來的,但完善工作需要所有人一起做。” “這是必然的。” 國際出現大量的相關報道,國內的報道則更加熱烈,因為理論是王浩提出來的,等于是國內引領了研究方向,好多人想想都產生一種自豪感。 但實際上,研究和普通人是沒有關系的,他們也只能討論和期待一下。 國內科研方面的直接反應就是,各大掌握科研經費的機構,都開始討論投入經費在新領域研究中。 這才是核心。 因為相關的信息已經公開出來,肯定不只是物理實驗室進行研究,其他的超導以及凝態物理實驗室,也肯定會申請相關的項目。 在比較‘火爆’的方向上,申請肯定會更容易一些。 好多凝態物理相關的團隊,都開始仔細研究公開資料,準備進行新的項目申請。 新的領域、新的方向,肯定也更容易出成果。 有些年老的學者們,不由得追憶起了80年代末的場面。 當時全世界都在進行超導研究的競賽,參與研究團隊總計有將近三百個,國內的經濟實力要差一些,但也有好幾個團隊加入其中。 那是一個瘋狂的時代,到處都是超導進展的報道,仿佛下一刻就能解決常溫超導的難題。 現在也是大量的機構準備投入到以交流重力實驗為基礎的超導機制研究中,那么會不會有更突出的研究成果呢? 比如,以機制結合應用,研發出接近常溫的超導材料? 那才是科技騰飛的時刻! …… 全世界都在報道著交流重力研究,都在討論著超導機制的研究,很多的研究團隊都磨刀霍霍,準備加入到新領域的研究中。 作為新理論的提出者,王浩反倒沒有繼續相關研究。 他主要是研究理論,而不是加入到‘超導熱潮’,去對于機制進行完善,或者拼概率希望有新的發現。 那樣做研究的效率實在太低了。 其他一些小的研究工作,就可以交給物理實驗室去做,劉云利的團隊也可以配合繼續做研究。 王浩則繼續著半拓撲的構造工作。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