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研究并不需要做交流重力實驗,而是進行同領域的超導實驗,記錄數據反推就可以讓數值變得更精準。 這就是一個數字修正的過程。 任何一個既定的物理常數,都不是第一次就完善的,后續幾十年、上百年,會有大量相關的研究,慢慢的把常數進行修正,最終得到一個非常精準的數值。 比如,萬有引力常數。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但引力常量G數值是多少,連他本人也不知道。 萬有引力定律發現了100多年,萬有引力常量仍無準確結果,直到100多年后,英國人卡文迪利用扭秤,才巧妙測出這個常量。 后來隨著科技發展,又對于卡文迪測出的常數進行了精細修正。 現在的‘元素超導臨界溫度常數’也是一樣,他們只需要通過兩次實驗,來對微觀形態進行完善,并確定常數的大致數值。 這樣就可以了。 …… 九天后。 最后一次以‘錫’為材料的交流重力實驗結束。 實驗室上下所有人都輕呼一口氣。 王浩也得到了最新的數據,并做出了最后的分析,隨后和林伯涵一起,繼續對微觀形態進行完善。 然后就開始做計算。 因為已經有了足夠的數據,也只是牽扯一些拓撲的計算,計算工作相對就簡單一些,他們兩個分別做出計算,最后比照了一下計算數值。 “0.0124834?!? “一致!” 看著完全一致的數值,他們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之后又以電腦輔助做計算,也得到了同樣的數值。 這時候,才能確定下來。 實驗工作結束。 其他核心人員是針對實驗寫報告,他們的實驗收獲還是很大的,就像是王浩說的,換成了低溫材料做實驗,交流重力場強度會更高。 事實也是如此。 以金屬錫為材料做的實驗,檢測出了最高的交流重力強度--百分之二十四。 這個交流重力場強度是非常驚人的,甚至說,只是交流重力場強度的提升,花費兩千多萬經費都完全值得了。 王浩則是悶頭寫起了論文。 其他人都知道實驗是為了研究超導機制,也只有劉云利、何毅等少數人知道,具體是怎么做的研究。 林伯涵參與到了微觀形態的塑造工作,也參與了‘元素超導臨界溫度常數’的計算,但他對于實驗了解的不多。 王浩是唯一全部都了解的,實驗也是由他來主導。 所以論文也只能他來寫。 他是寫了兩篇論文,一篇是詳細的報告,包括交流重力實驗的內容,另一篇則撇開了交流重力實驗,只是以超導微觀形態的研究,去分析了一個通用列式。 列式的名字叫做元素超導定律。 這個定律可以用來計算單元素的超導溫度,但相關參數的計算非常復雜,需要以元素的各種特性,嵌入到新型幾何的邏輯中,隨后才能代入數值去做計算。 但是,能夠計算,就已經相當驚人了。 王浩花了兩天時間整理成果,又花了一個星期時間,才完成了所有的論文。 他先是提交上級部門審核了一下,確定‘精簡版’的論文不牽扯交流重力場實驗,只是純理論內容可以對外發表。 等上級部門批準了以后,就投稿給了《自然》雜志。 …… 國際上有三大最著名的、影響力最大學術雜志,分別是的《自然》、《科學》以及《細胞》。 《自然》雜志,能成為其中之一,自然是很了不起的,他們可能擁有世界上最高學歷的編輯團隊。 普通的博士學位,還不足以進入《自然》雜志工作,想要擔任《自然》雜志的編輯,還必須從事過博士后研究,并在相關領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績。 坎貝爾曾經是曼徹斯特大學物理系的副教授,后來認為自己似乎不適合做科研,就放下了手頭的工作,到《自然》雜志擔任了編輯。 事實證明,編輯工作很適合他。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