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主要看看最開始和最后的成果介紹和總結,瀏覽一下發現沒什么問題,就重新交給了何毅,“直接提交吧。” “你不仔細看看?”何毅驚訝道。 王浩搖頭,“沒什么好看的,何教授,你說這個比我專業多了,沒有什么問題就直接提交,早一點提交,也能早一點申請接下來的項目。” 何毅笑著點頭,“好吧,那我就提交了。” 在處理完這件事以后,王浩就去了教務處的理學院辦公室,說起了自己要開設一堂公開課。 “公開課?”教務辦公室的負責人很驚訝,“王教授,你要開什么公開課?”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額……” 這個公開課的內容實在是出乎意料。 教務辦公室還是記錄下來,因為是王浩要開設公開課,根本就不發愁沒有人來聽,甚至會發愁報名聽的人數太多。 很快。 信息被公開的學校網站上。 好多人知道消息都直接報名了,尤其是一些研究生,就更想多聽王浩的課程。 這個學期王浩有兩門課,一門是《非線性泛函分析》,一門是《復分析》,都是數學研究生的基礎課程。 《非線性泛函分析》是一門老課程了。 《復分析》則是一門新課程,是本科“復變函數”課程的繼續與深入。 王浩決定教授這門課程,還是因為一個老教授退休了,高難度數學課程,想找個新的老師不容易。 他就接手過來。 另外,也因為《復分析》對他來說是一門新課,教授新的課程有助于增加對知識的理解。 因為考慮到手頭上有兩個項目,可能會非常的忙,他沒有在開設選修課。 一周課程只有兩節課,剛剛好。 現在遇到了需要靈感值的時候,沒有相關課程還是有些煩惱的,所以王浩才決定開設一門公開課。 這還是王浩第一次在學校里開設公開課,他的課程還是非常受到歡迎的。 有一些數學天才非常善于做研究,但教學方面恰好截然相反,大概是因為天才的智商很高,對于知識的理解更深入。 他們認為簡單到不需要講解的問題,對普通學生來說卻是非常有難度的。 換句話說,一些數學天才的課程,普通學生很難跟的上。 王浩不同。 他是公認的頂級數學天才,二十幾歲就已經連續完成頂級成果,而他講課也是公認的出眾。 只要聽過王浩講課的人,都覺得他的課程更容易理解,哪怕講解的是相同的內容,他講課的時候也更容易聽懂。 有天才數學家的名氣,再加上教學上的名氣,王浩的課程自然會非常受歡迎。 因為課程太受歡迎了,公開課的信息才剛剛發布,就有一大群的學生報名。 欒海平還特別找了過來。 因為王浩是第一次開設公開課,他擔心講課會出現什么問題。 “王浩,你怎么突然想起公開講一下哥德巴赫猜想問題了?”欒海平帶著好奇問道。 王浩道,“就是覺得這個學期的課程少。我想著,有時間就給大家講講東西,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愛上數學,也更加了解數學的研究。” 他繼續道,“我最近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這個猜想很多人都知道,想必有很多學生也會感興趣。” “這倒是。”欒海平聽著點頭,感興趣的問道,“你研究的怎么樣了?有想法嗎?” “有一點思路吧。”王浩思考著說道。 “還真有?”欒海平聽的一驚,王浩完成過很多的數學研究,其中最有影響的,莫過于對于角谷猜想的證明。 角谷猜想的證明,使用的是他自己研究的一種數學方法,還因此拿到了陳省身數學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但是,哥德巴赫猜想和角谷猜想不一樣,兩者的影響力也不在一個級別上。 因為國內對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宣傳,影響力相對于國際還要更大一些。 欒海平馬上追問道,“你覺得能完成證明嗎?需要多久?一年、兩年?五年也行啊!” 王浩猶豫了一下道,“這個不好說,我就是有想法的時候就想一想,證明還是需要靈感的。” 欒海平聽著點頭,心里也有了個判斷,他覺得自己說的時間還是太短了,王浩就只是有了想法,證明還需要很長時間。 哪怕需要十年的時間,也是相當了不起啊! 到時候,王浩才三十多歲,就已經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想想都非常的驚人。 那是真正留名千古啊! 國際上近幾十年來,有很多頂級的成果出現,但真正解決重大數學問題的就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格里戈里-佩雷爾曼,另一個是安德魯-懷爾斯。 他們分別證明了龐加萊猜想和費馬猜想。 王浩能完成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就會被公認為世界最頂級的數學家之一。 排名,最少前五! 這有多牛? 欒海平都有點不敢想象。 …… 于此同時。 數學物理科學部的一間辦公室里,吳暉院士正在查看超導重點實驗室,向乾生的研究團隊提交上來的報告。 他驚訝的喊出了道,“交流重力場強度達到4.1個百分點?” “有4.1?”對面的樊慶學也感到非常驚訝,他們最新知道的消息是,首都基礎科學的實驗,把交流重力場的強度,提升到了3.6%。 那已經是很高的數據了。 他們負責相關的研究項目,能知道一些小道消息,向乾生的研究團隊是被重點關注的,三個星期前數據還只有3.5%。 現在就直接達到了4.1%? 吳暉感到非常的驚訝,看完了成果簡介以后,他就開始仔細看內容。 很快,他就找到了關鍵點,“他們對于超導材料布局進行了改進,調整了節點和導體的寬度,整體外形沒有任何變化,但設計似乎更合理一些。” “報告上說,超導材料布局的改變帶來了0.4個百分點的增長。” “很厲害啊!” 吳暉說完評價了一句,“看來,其他兩個機構是沒機會了,物理實驗室也不行。” 樊慶學聽著也有點對物理實驗室不看好了。 他參與物理實驗室第一次實驗,得出的結果感到非常震驚,但第一次實驗提升多,不代表后續就一定提升大。 4.1%的數據,實在有些太驚人了。 當然還要看其他的研究怎么樣,交流重力場強度提升指示一個因素。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