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王浩到沈城飛機設計研究所是在上午9點鐘,而正式開始講座的時間計劃是十點,時間趕的還是比較緊的。 他和眾人寒暄了一番,就到后面去做準備了。 講座被安排在了一樓大會議廳。 會議廳旁邊的辦公室里,王浩和李建華,趙鑫等人坐在一起,說起了講座報告的問題。 上次在西海大學的時候,王浩很認真的做了講解,結果李建華、趙鑫等人都聽不懂。 李建華對此印象深刻,他委婉的對王浩說道,“王教授,這次能不能講的更精細一點?你的那個方法實在……” “難度太高了!” 因為知道內容的重要性,他也不要面子了,就說起想讓王浩講的更細一些。 “放心吧,我會講的更細一些的。”王浩說道。 李建華左右看看,也沒看到王浩拿出什么東西,有些奇怪的問道,“有什么準備嗎?” “什么準備?” “比如一些資料之類……”李建華稍稍有些擔心,因為沒有看到任何資料之類,他以為王浩沒有任何準備。 王浩指了一下自己的腦袋,很有信心的笑道,“都在這里了。” 在來之前,王浩也想過準備一些資料,但后來就發現根本沒有必要。 崔勛年給的方程組已經足夠他練手了,連續完成六組近似解組,在不斷的替換轉化過程中,可以說對新方法運用純屬。 這個方法還是他自己研究出來的,一切都已經印在腦子里。 另外,他只是講解運用方法而已,讓其他人知道怎么去用就可以了,自然不用特別去準備,一切都已經了然于胸。 不過王浩思考著還是打算有時間寫一個總結,分析整個推導的底層邏輯,即便不發表出來,也可以提交保密研究封存一下。 這可能會對其他人的研究有參考價值。 畢竟他的研究也不敢保證無法被后人超越,甚至說肯定會有后人能夠進行超越,或者是對他研究出的方法進行改進。 如果完全沒有相關的推導內容,只是傳授求解的方法,就等于沒有理論基礎的技術應用,不存在任何的改進提升空間。 王浩思考著說道,“李總設計,你也不用擔心,這次講座,我估計最少要講六個小時。” “六個小時?”這個時間長度讓李建華感到非常驚訝,他以為只是一兩個小時的講座,甚至都沒有確定下午還有內容。 王浩道,“六個小時可能還不太夠”,他說的很認真,“雖然不太可能,但我希望讓每一個人都能夠聽明白。” 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卻讓李建華非常感動,他沒有想到王浩會這么重視講座。 有些學者被邀請來講座,講座的過程中,根本不理會下面的人是否能聽懂,甚至說他們會覺得底下的人都聽不懂,才更加證明他的博學。 這可不是一、兩個學者,好多學者都是這樣的。 比如,一些學術交流的報告會上,有些專家上去做報告,也根本不理會有多少人能聽懂。 只要頂級的專家能聽懂,能做出個評判就可以了。 王浩則是寧愿自己多講一段兒時間,李建華是真的有些被感動了,他發現王浩是真心希望更多人能聽懂,而不只是口頭上說一說。 實際上,王浩當然會重視講座,更多人能聽懂,才能夠回饋更多的靈感和知識,以便在ns方程的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 當然,同時他確實希望更多人能聽懂。 畢竟是自己的研究,傳播給更多的人,也算是一種個人的成就了。 …… 很快,講座開始了。 這次的報告來了很多學者。 王浩站在會議廳的講臺上,看著臺下的人群,感覺有點像是學校的大教室,粗略估計也超過百人。 過百的人數似乎并不多,但考慮到臺下都是頂尖學者,而且好多都是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的專家,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當然也少不了,部分人是來湊熱鬧的。 在王浩的眼里,李建華這種就屬于湊熱鬧的類型,因為李建華是做飛機整體設計,是帶領團隊做飛機設計項目的,而不是專業從事空氣動力學研究。 在空氣動力學的領域上,他的水平最多比普通博士高一些,甚至可能還趕不上普通的博士,只是對應用研究更了解一些,基礎肯定是有不小的缺失。 臺下有好多學者也是類似的情況。 他們或許是某個方向的專家,但只要不是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不是專門研究、使用相關方程,想要聽懂報告就幾乎不可能。 術業有專攻。 在科學、數學的領域更是如此。 哪怕是一個頂級的院士,也很難涉及跨領域的內容,甚至非主要研究領域,能力水平趕上一個博士生,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等會場安靜下來以后,王浩站在臺上,開口說道,“今天,我很榮幸受到李總設計的邀請,來到這里做講座報告。” “這是有關我對偏微分方程、NS方程求解方向的研究報告。” “我對于飛機設計不了解,對于空氣動力學也沒有特別的研究,但我對NS方程,偏微分方程,有一些的個人理解和研究。” “李總設計認為,我的研究對于飛機外形設計相關計算很有幫助,所以,我站在了這里。” “我想,大家也不是來聽客套話的,下面就直接進入主題了。” 王浩笑著說完就在白板上寫下了兩行內容,也就是兩個標題--《偏微分方程組求取近似解組》以及《替換方程與原方程對比分析修正》。 “我把研究分成兩塊內容。前面就是偏微分方程組的求取近似解組的方法,會在上午進行講解,這一部分內容相對比較簡單,我相信多數人都是能夠聽懂、能夠理解的。” “后面一個主題是替換方程與原方程的對比分析修正,會在下午進行講解,這一部分內容難度相對較高,但也是計算中最重要的部分。” “下面我們就開始第一部分的講解。” “……” 王浩開始認真講了起來,他就像是在教學課堂上,表現的很是隨意,但講解卻做的非常精細。 臺下的人也認真跟著聽。 他們發現王浩講的速度很慢,而且只是計算方法的介紹,確實是能很容易能聽明白的。 不過,有些人依舊覺得有些地方晦澀難懂,他們只能用筆做出記錄,把結論記下來才能繼續跟著聽。 還有些開始沒多久就已經聽不懂了。 其中就包括李建華。 這次再聽一遍講解內容,李建知道自己為什么聽不懂了,因為他沒有相關的數學基礎,或者說,有基礎也早就忘記了。 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講解的再細致,一些轉換的步驟也不可能聽懂。 李建華感覺非常的郁悶,他一直認為自己在空氣動力學上,也是有一定研究和理解的,但碰到很專業復雜的問題,即便對方詳細的做講解,他卻連聽都聽不懂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