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顧拂云淡淡一笑:“想要留下也可以,但你們承諾每年給我產出多少收益?” 兩名莊頭咬了咬牙,一個說一年能產出六十兩銀子,一個說能產出七十兩銀子。 顧拂云心頭盤算著,之前曾問過大伯娘周氏,周氏有個六百畝田的陪嫁莊子。周氏曾說過,好的莊頭,可以成倍產出收益。差的莊頭,還有可能虧本。所以一個莊子的收成好壞,除了看天吃飯外,莊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趙老伯和李鐵牛都是老太太從外頭雇來的莊頭,負責管理老太太的陪嫁莊子,只有一千畝地的山頭,但一年卻能產出三百兩銀子的收益。另外顧家的雞鴨魚肉豬牛羊包括果蔬有一半就出自這處莊頭。 顧拂云算盤下了自己的莊子面積,心中越發堅定了主意。至于這兩個不愿走的莊頭,顧拂云輕笑一聲:“行,你們就留下吧。” 兩名莊頭心頭得意,面上卻是恭敬地走了。 喬氏說:“明知這二人沒什么真本事,也無法更好的打理莊子,你為何還要留下他們?” 顧拂云眨了眨眼說:“之前這莊子是無主之物,那產出的收益都會上繳國庫的。這二人吃得肥頭大耳的,顯然這些年來貪了不少進腰包。萬一這二人跑了,官府找誰補繳去?” 喬氏恍然大悟:“阿拂的意思是?” 顧曉云已經聽明白了,笑道;“娘,您還不明白嗎?五妹妹先把二人留下,待官府的人來了,丈量土地,交割地契,清算之前的收益,肯定要找這兩個莊頭清算啊。要是莊頭跑了,那還有些說不清呢。” 喬氏恍然大悟:“倒還把這茬給忘了。”又問顧拂云,“官府真的還要來人丈量土地?” 顧拂云說:“這是自然,不然如何進行交割呢?”御賜的莊子還是有好處的,除了不用上稅外,也無人敢來強占土地。畢竟是御賜的,就是飛揚跋扈的皇親國戚都是不敢打主意的。 顧拂云又準備把趙老漢和李鐵牛留下,但二人是老太太莊子上的管事,就算要留下他們,也還得與老太太商量,并且這二人在莊子上拖家帶口的,就算老太太同意了,也還得給他們些時間收拾才是。 顧拂云與趙老漢和李鐵牛把兩個莊子都逛了遍,二人給了不少建意,山木地種果樹養牲畜,收益并不比種糧食差。但古人以食為天,那些瘦地瘦田就算不適合種水稻小麥,至少也要種些能夠裹腹的土豆,玉米,以應付萬一哪天又鬧饑荒的危機。 大盛朝已進入精耕細作的深入發展時期,普遍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農業生產向進一步精耕細作化發展。海外許多作物被引進天朝,對農作物結構發生重大影響。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但封建時代下的農民,還是以種植業,尤以糧食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 御賜的莊子,并不適合種水稻,但種些黍、稷、麥、菽、麻還是可以的,顧拂云知道古代時常鬧天災人禍,不止朝廷,就是老百姓對存糧可是從骨子里熱衷的。來到這個時代,也得入鄉隨俗,居安思危,多多存糧,或種些能夠裹腹的作物才是。 現代糧食種植技術日新月異,一畝田就能養活一家子人,就算來了天災,發生戰爭也不怕。世界貿易的開放,大不了以經濟互惠的形式向別國交換糧食就是了。 而古代一畝肥田,不過四五百斤的收成,生產力落后,種植技術低下,在天災面前鮮有抵擋之力,生活于底層的老百姓時常餓肚子。倘若天災嚴重,就是顧家這樣的勛爵之家也容易遭秧。 故而就算這些田地不適合種植糧食,顧拂云也會建意長工們多種些土豆、玉米、五谷類的作物,不但是一項收益,也是未來的保障。 “……我有個主意,不知是否可行。兩位替我拿個主意。”顧拂云對趙老漢李牛鐵道,“那些已經開發的田地,我想租給佃戶種值,一畝地能有個半吊錢的租子就成。那些山林之地,可得仔細開發出來,除了種黍、稷、麥、菽、麻之外,再種些別的比如說,土豆、芋頭之類的地下作物。”顧拂云想著之前在大佛寺弄來的冰粉籽,特地找地來種實在劃不著,不適合種莊稼的山石地倒適合種植冰粉樹的,真要是種了出來,制成冰粉,也是一道夏季消暑美食呢。還可以孝敬給帝王,一舉多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