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朱由校知道倆位的意思,“大業明皇帝”指的是隋煬帝楊廣,他心有大志,但沒有相應的能力,志大才疏、好大喜功、視臣民如草芥,所以臣民也視他如敵寇,最終身死國滅。 “葉公,動蕩非我所愿,但如此形勢,變革勢在必行。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國家如此關頭,必須破而后立,做些什么總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談話以不太愉快的形式結束了,兩方坦誠地交換了意見,增進雙方的了解,會談是有益的。雙方各退了一步,朱由校將改土歸流的地區從西南轉變成了四川與貴州,暫時放棄了對云、廣西的整治,而這換取了內閣對后續行動表示無條件的支持。 確實,葉向高說的有道理,飯要一步一步吃,事要一步一步做。步子邁大了很容易扯到。 大明天啟元年,十月二十九日。皇帝發內帑,以補各地兵餉。遼東、四川等地拒敵、平叛有功,發雙餉,朝野稱贊,軍心大振,士卒皆有“肝腦涂地以報皇恩”之意。 當然,因為軍餉由內帑發出,那發銀子自然也就是太監,他們會全程跟隨。到了駐地之后,直接變成監軍。 當然,這筆銀子顯然不可能全部落在士兵的手中,但廠衛可不是吃干飯的。抄家滅門,也能給自己干涸的內帑緩緩血,總之,朱由校的心情并不好。 腐敗是個大問題,反腐隨時都要進行。可是想要監察、反腐,就需要至少有一部分人是干凈的才可以做到。然而在如今大明的官場,各個大小衙門恐怕只有門口那兩對石獅子是干凈的。難啊! 天啟元年十一月十七日,朝廷天使帶著皇帝的詔書與兵餉、賞賜來到了忠誠的四川。 四川所有的軍堡、軍營都還沉浸在喜悅之中。原因無他,平定叛亂自然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更讓人高興的當然還是軍餉的發放。 軍營里一片熱鬧的景象,士兵們聚集在一起圍著火堆,載歌載舞,飲酒吃肉,十分的快活。大家都慶祝著和平的到來(自己不用當炮灰了),想象著發了銀子后的美好未來(不外乎娶個婆娘或是吃喝嫖賭,嗯,家中相對比較富裕且想好好過日子的或許這次還能給孩子湊個上衛所內部學校的錢,讓子孫識字)。 不過,快活是屬于士兵的。將軍們感受到的更多的卻是壓力與緊張。一個游擊將軍站在屬于他的軍營之中,看著手下士卒飲酒作樂、歡聲笑語,只能默默的嘆了口氣,這個時代的士兵們總是頭腦簡單的,并沒有什么政治敏感性,他們還沒有感受到戰爭的來臨。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