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隨后把得到的乙醇加入蒸餾分離的“酒基”中,并用生物脂調香。 也就是常說的勾兌酒。 簡單的說,就是把釀好的原酒中的“有效成分”和“酒基”先分離,再合并的一個過程。 之所以多出這一步,主要目的也不是為了除甲醇。 而是酒液在發酵過程中,因為發酵情況不同,會導致口感出現較大差異。 統一蒸餾,統一勾兌則是盡可能縮小這種差異,并用人工的方式,讓口感達到最優化。 除甲醇只是順手為之。 很多小作坊為了節省成本,省去了勾兌這一過程,導致生產的酒中甲醇含量較高。 一旦被人大量飲用,容易引起不適。 也就成了眾人口中的喝到了“假酒”。 這個的確是假酒的一種,但毒性較輕微,只要不大量飲用基本都能扛過去。 最恐怖的是直接用工業酒精勾兌的假酒,這已經不能稱之為假酒了,而是毒酒。 因為喝這種酒,只要超過60 ml,也就是飯店用的那種塑料杯的半杯,人就涼了。 竇弘毅自然知道勾兌酒,更明白酒里的彎彎繞繞。 他陷入思考。 因為竇弘毅忽然發現,傅松的建議給他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釀西瓜酒不用西瓜…… 而且好像還真的可行。 因為只要把處理西瓜的環節,全部放在無氧環境下進行即可。 想到就做,竇弘毅開始重新設計實驗方案。 傅松看著他,突然道:“你再搞一組將西瓜和西瓜皮一起做成西瓜汁,再勾兌的實驗。” 竇弘毅一愣:“為什么?” 傅松微微一笑:“盡管試試嘛,說不定會有奇跡。” 竇弘毅點點頭,不過也沒在意。 作為果酒釀制方向上的研究生,他有自己的自信。 在他看來,傅松的建議完全是異想天開。 釀酒,自然要用瓜果中最精華的部分。 搞兩塊西瓜皮進去,這不是開玩笑嗎? 自己老師要開的酒廠是正規高檔酒廠,可不是小作坊。 不過他知道傅松的身份,所以并沒有反駁,反正就是順手為之的事。 竇弘毅的動作很快,他和丁茜分工,很快就做出五十組實驗。 兩人做實驗時,傅松則在旁邊觀察,并適時提出一點意見。 只是每次傅松開口,竇弘毅都會無奈的看他一眼。 雖然沒有明說,但意思很明顯:請不要外行指揮內行。 但不管他眼睛怎么活動,傅松都裝作沒看到。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