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在關書里。會寫明需要交的束脩金,也就是學費是多少,分幾次交完。還要寫清楚,節(jié)庚禮除外。也就是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需要額外送一些紅包給先生。 這個時候讀書的孩童,可沒有后世那么幸福,還有寒暑假。在這個年代,學童除了少數(shù)的沐休日之外。全年只有清明、端午各放一天。每年十二月初十前后放年假,到次年的正月十五之后開門。 這些事,溫夏在今天帶著秦謹言來找馬先生之前,就已經(jīng)打聽得差不多了。甚至就連馬先生每年收的束脩有多少, 她也打聽的差不多。 因此, 當溫夏看到關書上寫著, 一年的束脩就要四兩銀子的時候,她也沒有太過于吃驚。 即使這四兩銀子,在村子里已經(jīng)足夠買一個小房子了。 不過在古代,讀書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不僅是跟著先生學習要交束脩,就連筆墨紙硯,哪一件不需要花費大量的銀錢? 溫夏今天過來的時候,身上就帶了五兩銀子。想著如果秦謹言能夠通過考試,當場就把束脩給交了,爭取讓秦謹言早點過來讀書。 當溫夏把銀子拿出來,遞給這名阿婆的時候,阿婆的表情明顯很是高興。 雖然馬先生本身學問好,和郭舉人關系又非常不錯。但是,他畢竟只是一名秀才,不能領朝廷發(fā)下來的銀子。 鎮(zhèn)上一些有錢的人家,家里都又家塾。會請一些他們認可的先生,來為自家的子侄授課。 而這種家塾老師,往往都會住在主人家中,好方便教學。 雖然鎮(zhèn)上也有一些富貴人家來請馬先生,但是馬先生的夫人身體不算好。馬先生不放心把夫人一個人留在家,自己常年在外,就拒絕了很多人家。 這樣一來,馬先生能夠教授的,大多都是一些平民人家的孩子。 雖然能夠拿得起銀兩,給孩子讀書的人家,大多條件不算太差,卻也沒好到哪里去。 再加上馬先生為人厚道,并不要求過來讀書的孩童,一次性交齊全年的束脩。所以有不少人家,每旬一交。難得碰到一個這么痛快大方的家長,阿婆心里自然高興。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