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老太婆搖了搖頭,轉身離去。 蕭衍背著聾老太離開。 聾老太抱怨。“蕭衍,別人都說你精明,我看你這人有點傻,你難道不知道這年頭一毛錢能買不少東西呢!” “嗨,我今天也是長見識了,第一次看見老太太換糧票。”蕭衍笑著說。“你就不怕我使壞,把你背到派出社去,告你一個投機倒把的罪名!”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當年為了緩解糧食供需矛盾,郭嘉建立糧食統購統銷制度,發行了糧票作為交換票證;糧票面額從半兩、1兩到一斤、五斤、十斤不等,最大面額甚至可達到五十甚至一百斤。 當時城鎮居民遷移戶口時,有所謂糧食關系,糧食關系與城鎮戶口同等重要,沒有糧食關系,你就吃不上飯。 當時每逢周末或月底,糧店門口總會排起長龍,等待發放糧食。 由于當時糧食供應緊張,人們有時會私下用錢或其他商品兌換糧票,但當時這屬于違法行為,一旦被抓捕,輕則拘留,沒收違法所得;重則勞動教養,金額巨大的甚至可能會被判刑。 “我聽不清楚你說的什么。”聾老太回應蕭衍。 “你啊,心里明白。” “我還是聽不清。” “我說老太太你是四合院里為數不多的好人啊!” “好個屁!”聾老太說。 兩人相視而笑。 “老太太你的腳不能動,之前是誰背你來換糧票的啊?” “還有誰,我的乖孫傻柱唄!自從我的腳傷了之后,就靠他背。” “你的腳是怎么傷的啊?” “嗨,人老了,腿腳不靈便,走路的時侯崴了下。” 兩人說話間,已經到了聾老太的家。 “你把鞋脫下來,我給你看看。”蕭衍看了看,皺起眉頭說。“你的右腳腫得很厲害啊,你沒有找大夫看么?” “我找過幾個大夫,都沒看好啊。”聾老太搖了搖頭。 “我們廠有個丁秋楠大夫,是個女同志,她家是醫學世家;我跟她說說,讓她來給你看病。” “好啊,我不能下地,生活實在是不便。”聾老太臉上露出期待神色。 “我相信她肯定會有辦法冶好你的腳傷。”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