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沒錯,將近九萬人,其中四萬人去運糧,五萬人被打發到了東側。 五萬大軍去防守東側也就忍了,畢竟防備天策軍的側翼襲擊也勉強能說得過去,但是四萬人的運糧隊就說不通了。 大乾的軍糧構成本就與大周不同,以牛羊之奶,配合粟米肉干,所以大乾的后勤壓力沒有大周這么大。 這還是對峙期間,若是大乾輕裝急行,根本不存在運糧兵這種說法。 但是七王爺還是開啟了大乾軍制的改革,大大提高了運糧軍在大乾軍中的地位。 其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能夠將自己的軍功最大的,從而提高自己在軍中的地位,攝取更多的軍權。 當然這些李承恩自然是不知道,但是既然對方破綻百出地出招了,李承恩自然會接招。 “傳令先鋒,突擊其中軍兩部的之間的聯結部,左右翼各部署長槍五千,接應向前?!? “諾!” 隨著中軍的令旗揮動,天策軍的一部精銳騎兵朝著攻來的大乾軍兩部正面迎擊。 七王爺看到李承恩竟然敢主動出擊,不由心中大定,論斗智、用兵、戰略、戰術,他肯定是沒法和李承恩、察罕比的。 但是現在雙方正面對攻,這還需要技巧嗎?!還不是誰人多,誰就更厲害? 就在七王爺以為雙方就要血戰之時,出擊的天策軍騎兵既然如一柄利刃一般,將迎面攻來的兩支大乾萬人隊從中撕開。 在天策軍騎軍撕開口子之后,后方的槍兵士卒在強弩的掩護下,插入了已亂的敵陣之中。 騎兵一旦失去了沖擊力,在訓練有素的槍兵面前便沒有原本的優勢。 槍盾配合之間,打得兩支萬人隊節節敗退。 “變陣!” 大乾軍陣之中,七王爺也在揮動令旗,此刻的騎兵已經失去了機動的優勢,面對強盾配合的精銳步卒,已經處在潰敗的邊緣,七王爺立刻揮動令旗,召其后撤,并令一旁的后備大軍補上。 這個想法是沒有錯的,但是理論和實踐是有差距的,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將數十萬大軍指揮得如臂指使。 世人對統帥能力的概念一直處于一個誤區之中。 很多人認為,帶兵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麾下的兵馬越多 項霸王勝過韓兵仙,畢竟項霸王十萬大軍對戰韓兵仙近七十萬之眾,韓兵仙需要動用多種計謀才能擊潰項霸王。 于是得出一個結論,如果項霸王也有七十萬大軍,那韓兵仙必敗無疑,但事實去不是如此。 若是給項霸王七十萬大軍,他甚至可能會敗得更快,因為項霸王根本不具備統帥七十萬的大軍的能力。 七十萬大軍,從排兵布陣,糧倉分配,兵種分配到各軍配合,繁瑣之極,根本不是普通人能夠指揮得動的。 組織過大型活動的人都知道,當人數超過百人之時,便會有超出你掌握的事情發生,當人數超過千人之時,任何一個疏忽都可能造成大的變故。 至于萬人……十萬人便更不用說了。 項霸王的統帥能力,在三萬到五萬人規模時會被發揮到最大,比如項霸王最得意的巨鹿之戰和彭城之戰。 巨鹿之戰,以五萬對四十萬,九戰九捷,大敗章邯、王離。 彭城之戰,以精騎三萬敗先漢高祖五十六萬大軍。 都是以少勝多的典范,但若是將兵力逆反,項羽反而會束手束腳。 同樣的情況也適用于先漢冠軍侯,霍驃騎善于閃電突進,急掠如火,動如雷霆,過多的兵力反而會限制他戰法的發揮。 而以白殺神、韓兵仙為首的一批人,則極擅大規模兵團作戰。 韓兵仙點兵,多多益善,這句話便是對這一類統帥最好的詮釋,他們能充分將己方的兵力優勢轉化為戰力優勢,兵力越多,優勢越大。 當然也有既擅長萬人級突進,又擅長數十萬人級大規模軍團作戰的人——前唐衛公李藥師。 此人無論是南方湖澤丘陵作戰,還是北方平原騎兵作戰,無論是對內軍閥混戰,還是對外游牧王朝作戰,無論是輕騎突進還是大規模兵團作戰,無論是用計破敵還是正面擊破,就沒有此君不擅長的戰斗。 韓白未有對游牧王朝之戰績,衛霍不曾參與內部戰爭。 唯獨此人,觀其一生戰績,從內打到外,未逢一敗,只能感慨一句,非人哉。 當然此刻大乾的指揮七王爺,并不屬于這其中的任何一類,真要類比,那最多就是一個趙括! 他的指揮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大軍也沒有按照他預料的運動。 前軍在得到后撤的命令之后,如蒙大赦,慌忙向后退去,但這一退便徹底打亂了中軍的陣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