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也許他功夫很好,但他并不具備設計動作和鏡頭的能力, 也無法站在一個動作導演的思維上去考慮武打戲該怎么拍, 所以很多武打戲為了打而打,沒有為角色服務。 最后就是武行人才凋零。 陸晨要是沒記錯的話。 在2000年的時候,武行的價格是6000—8000元一個月, 二十多年過去了, 其他諸如服裝、化妝等職能部門的工資在不斷的翻漲, 而如今武行的價格卻還在幾千元層面,只有給大電影或大制作的電視劇做替身時才可能月入過萬。 微薄的酬勞對年輕人沒有吸引力,也讓資深的武師無法養家糊口, 導致行業里優秀的人才越來越少。 陸晨在網上看到某些導演是這么說的:“現在能吃苦的年輕人也少了,以前做武行的人身體素質好,可以為了一個鏡頭從二樓直接跳下來,現在沒有多少年輕人愿意吃苦把武術練到非常精進的地步,想在行業里找個武功非常好的替身也挺難的?!? 這話明顯就是在放屁! 你把工資調高點,你看有沒有人來拼命! 當然, 國足那樣的,當他沒說! 當然, 除了這三個原因之外, 還有工業化流程的制作方式下, 很多導演只喜歡跟同樣的團隊合作,來來回回都是一樣的人,觀眾也難免會看膩, 有一些武打戲拍得還不錯的新人,因為入不了主流的視線,空有想法實現不了。 比如。 演員的武打戲都推給武替。 “短平快”的制作流程, 不僅導致動作指導沒有時間打磨動作,也讓沒時間訓練的演員,呈現出的效果差強人意。 有追求的劇都是照著電影的模式走,動作組提前進組設計重場戲的動作, 演員提前進組參加訓練,但現實是,能夠做到這點的劇組不到一半。 而且能夠參加訓練的大多也都是新人演員或男三男四之類, 主要演員即使想練, 也未必有時間, 很多時候都只能拍攝時現場教一下他們。 當然,還有更多演員, 已經默認武打戲是武替的工作, 凡是遇到稍微有點難度的武打戲,要么要求動作組降低難度, 要么一句“不會做”就把導演懟回去了。 例子網上一找一大堆。 “比如劇組都打好了光,動作指導也示范完了動作, 就等某個小鮮肉做個動作就行, 結果一堆人等著,那個小鮮肉竟然說等他打完那把游戲了再拍?!? “還有某位總演霸道總裁的流量演員,拍戲從來叫不動,幾乎沒按時開過工,稍微一超時就跑得不見人了,拍武打戲的時候,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讓改動作?!?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這些林林總總的奇葩遭遇讓無數動作導演早已變得“佛系”, 這些導演深知他們這樣的職能部門都是為演員服務的, 所以再遇到這樣那樣不合理的要求,他們也不會爭辯什么, 演員愿意做動作,他們就出演員愿意做的方案,演員不愿意做,或者身體協調性確實太差,他們就調整成演員能做的方案。 其實, 在陸晨看來,打戲的沒落只是暫時的。 很簡單的道理。 如果創作者重視,也不是拍不好武打戲。 比如《長安十二時辰》, 陸晨就覺得拍得還不錯, 這部戲拍了七個多月,武打戲很多演員都是親自上,而且是拳拳到肉,相比業內其他作品,已經非常精良了。 在加上如今觀眾頻頻吐槽武打戲, 在陸晨看來,這未必是一件壞事, 說明大家開始關注到這一個現象,當觀眾不買單時,老板肯定就會慎用那些團隊,也會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也許在后期拍攝的時候,就會多給動作團隊一些時間,讓他們打磨出更精彩的打戲。 因此,在陸晨看來。 武打戲的沒落只是暫時的, 只要給夠創作者時間和空間, 也許再過個十年八年,又會喚起大家對于功夫片、武俠片的熱愛。 這就是如今《蓮花樓》的武打讓觀眾覺得非常震撼的原因, 特別是成亦的武打, 可以用“驚艷”兩字來形容。 看看。 驚艷! 實話實說,在很多人看來,這些武打動作真心算不上驚艷。 往后推十年。 能做這些動作的演員比比皆是。 至于現在的話, 還真挺驚艷的。 雖然和真正的練家子比起來,這位演員不是專業武術人士。 他自己也說自己打的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武術。 不過。 藝術是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正的武術主要作用是攻擊和防衛,力量感過強,如果不經藝術設計,可能熒幕美感不足。 而如舞蹈這種形體藝術,又可能過于柔美而缺乏力量感。 《蓮花樓》的武打,卻能兼具美感和力量感,打出了讓人想看的吸引力,仿佛真的是武俠里的天下第一、世外高人,力道十足、形態優美、動作流暢、大氣瀟灑,實屬難得! 葉永找的演員。 價格很便宜。 演技很優秀。 這樣的人,是最適合《蓮花樓》的人,所以葉永直接就定下了男主,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