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主公,屬下以為國文課并非只是學識字,學常識,還應學我華夏之歷史,雖然我等身處南華,可卻是華夏之人,不應忘本!” 方展博的解釋,讓朱先海念笑點頭道。 “你們做的很好!我們確實不應該忘本,華夏……” 念叨著這兩個字,朱先海的神情頗為凝重。 “華夏之人,理應學華夏之史,以后編寫的歷史課本書中,可以把華夏歷史與國史放在一起,畢竟南華的根在華夏?!? 根在華夏! 這一點永遠都不會改變,未來的南華教育出來的絕對不會是一群香蕉人,對此,朱先海有信心。 “現在我編了幾本教材?” “現在已經編好了三冊國文,一年級上冊、下冊,以及二年級上冊,另外夫人幫助翻譯的三冊數學,小人與編寫組的幾位好友看了一下,西洋算數除了數字符號易寫之外,倒也沒什么……” 不等方展博說完,朱先海就笑道。 “那只是小學的加減乘除而已,還編了什么書?” “博物還在翻譯中,不過夫人幫忙譯出了一些教學掛圖,學生們暫時可以通過掛圖學習,” 萬事開頭難,尤其是對于教育更是如此。 說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從滿清的國門被打開,直到1906年才編寫出第一套小學教材。至于日本在1870年代推行義務教育時,還沒能編寫出合適的小學教材。但后者在幕府時代就已經有上千名精通蘭學、精通荷蘭語或者英語的士人。 恰在這時,朱先海聽到一間教室里傳出了英語朗讀聲,盡管學生的英語并不流利,但他還是驚喜道。 “學校已經開設英語了嗎?” 說話時朱先海就朝著教室走去,跟在他的身邊,方展博說道。 “是的主公,不過眼下咱們也就只有一個英文老師。說起來,能開英語課,完全是機緣巧合,主公怕是不知道,咱們的移民里,有人曾在寧波做通譯,英文說的極其流利,屬下覺得像這樣的人才不能閑著,便讓他到學校里教授英文,他甚至還自己編寫了一些教材……” 在方展博介紹著學校,不,南華僅有一位華裔英語老師時,朱先海卻顯得有些激動,路有遺賢啊! 這年月的華夏人,讀四書五經的能拉出來幾十萬、上百萬,可是又有幾個人會英文呢? 不學英文,怎么留學,不留學如何學習歐洲近現代科學,如果掀開南華的工業革命!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