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說是詞典,實際上是涵蓋了俄國本土的俚語和修辭,確保即便是一個四十歲的成年人,在學習下也能重新認知俄國的語言。 更巧妙的是,在這份詞典下,俄語說出來也不那么粗俗了。 只這份成就,彼得就認為他在教育上把腓特烈甩了下去。 畢竟德意志語也是有名的具有濃濃的鄉野之風。 芬蘭灣的度假勝地,湖水波光粼粼,時間已經是下午四點了,炎熱的天氣也略微降了下去。 而這整個內湖,按照彼得的要求,開鑿了一條水道通往波羅的海,這是前來芬蘭灣幾個月之前彼得就打算好的。 一方面是讓死水變成活水,一方面是要看從這里鑿通波羅的海需要多久。 但令彼得感到吃驚的是,僅僅20公里的路程,500人手竟然需要三個月。 于是彼得設計了鐵鍬。 設計的鐵鍬并不是尋常意義的鐵鍬,哪怕尋常意義的鐵鍬東方大概有,因為商代就發明了,叫做鍤。 尋常意義的鐵鍬就是現代鐵鍬,有一根長長的桿子,下面就是鐵制的鍬了,用的時候踩在鍬的一邊就能挖土。 但這樣經常需要彎腰,長時間干活會引起腰酸背痛,而且很快就會感到累。 彼得設計的鐵鍬實際上是穿越前看到的一個國外老人的改良。 這個國外老人僅用家里一些便宜的材料就制作出來了,操作方便不需要彎腰,而且干活速度大大提升,這對整個俄國都是有用的,彼得就拿來用了。 實際就是利用了杠桿原理,在木桿的上面增加一個仿佛練詠春拳練功樁的凸出圓木,在鏟土和耕地時以往需要彎腰把土鏟起來的動作就省略了,只要把手搭在這根圓木上往旁邊一扭,就能把土鏟掉。 但只有這根圓木干久了還是有些累,在鐵鍬的鍬頭上方,還增加了一個鐵支架,支架的中心部分是鐵針,當用腳把鐵鍬踩進土里時,鐵針也會跟著進入泥土方便碎土。 同時圓弧狀的支架也固定了鐵鍬的支點,配合上面的把手把彎腰用鐵鍬鏟起泥土的這部分力省去了。 自從新式的鐵鍬裝備裝備了這些干活的人后,用過的都說好。 也就是在半個月前,這個度假勝地的內湖終于連通了波羅的海,看到效率大大提升后,彼得讓沃倫佐夫擬出草案,他簽署了兩項法令。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