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聞言。 孔鮒卻是一愣,隨即似乎想起了什么,眼中露出一抹驚疑。 他遲疑道:“那事不是已經被始皇否決了嗎?而且這話題若是說出,我儒家可就要成為眾矢之的了。” 子襄雙目微闔。 冷聲道: “事到如今,只能如此。” “除了這個,還有一個主意,便是讓始皇立儲君,然長公子現在遠在泗水郡,短時都沒有回來的跡象,我們若是上疏,只怕會直接石沉大海,了無回音。” “而且現在時機已過,貿然上疏,很容易引人猜忌。” “到時才是真會惹禍上身。” 孔鮒擔憂道: “此事我覺得不妥。” “當年王綰老丞相尚在位,尚且沒有勸動始皇,而今我們式微,恐更難勸動始皇,而且始皇是一個意志堅定之人,他一旦打定主意,外界根本就勸說不動,也不可能變更。” “這是真的在引火上身!” “不行!” 孔鮒直接拒絕了。 他已經知道子襄是何主意了。 但正是因為知道,所以才知事情的嚴重性,他們儒家現在本就不想引人注目,若是再把這舊事重提,只怕會為儒家遭至禍端。 子襄面色冷靜。 淡淡道: “兄長,不用急著反對。” “我既然敢提出來,自然有我的道理。” “天下大道者二。” “分別是霸道和王道。” “而天下治式者同樣為二,分別是諸侯制和郡縣制。” “當初大秦初立,刷新典則,創制朝儀,召集我們這些飽學之士共商圖治之根本。” “天下圖治,何為根本?” “治式!” “當年我等諸博士的確力薦諸侯制,但當時其實是王綰老丞相在做主導,王綰老丞相雖也力薦諸侯制,但他的主張卻是落在了《呂氏春秋》上,老丞相認為,謀國圖治,當有所本,而秦國圖治之本,在《呂氏春秋》。” “老丞相此人雖跟我儒家交好,但其實并沒偏向過我儒家。” “不過,老丞相以往跟呂不韋關系不淺,當年呂不韋遭到清算,王綰卻是幸免于難,但始皇對呂不韋的不滿,一直都不曾遮掩,故老丞相提出以《呂氏春秋》為根本,其實注定是失敗的。” “而今再提,卻是正好不過。” “眼下地方混亂,北疆戰事未歇,南疆百越時常越界襲殺,六國貴族暗中蟄伏,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這一切都可以歸咎于治式!” “封建諸侯為圣王正道,封建愈多,天下愈安。” “這是天下自古的道理!” 聞言。 孔鮒心頭微動。 但還是搖了搖頭,沉聲道:“我還是覺得不妥,當年朝議治式,可謂是規模空前,立國的朝臣竟皆入列,王綰、李斯、頓弱、尉繚、王翦、蒙武等都各陳己見,最后才裁定推行郡縣制。” “始皇因此還下發過詔令。” “若是再挑起爭端,這可是在抗令!” “若是讓法家抓住機會,恐會在朝堂上大加指責,甚至可能會直接落井下石,到時,我儒家豈不越發式微?”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