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小麥-《四合院:從聾老太太開始》
第(2/3)頁
不過看著冉老師在黑板上劃分的區域,產量高的無非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還有長江中下游平原這三個部分,反正他不會傻不拉幾的說藏西或者疆西的產量高。
他的同學也同樣如此,猜的最多的就是這三塊區域,華國地理都是學過的好嗎。
但是東三省現在還是在開發中,產量不好說,估計是高不到哪去,長江中下游平原那邊主要種的是水稻吧,小麥的產量應該也不高,這么算來也只有處于華北平原的黃淮冬麥區了。
看著周圍同學七嘴八舌的說著,也沒有出現個別二貨瞎猜的情況,嗯,少了些樂趣。
總產量最高的地區大家的意見基本一致,就是黃淮冬麥區了,不過對于畝產量卻是在東北、華北還有長江中下游三個中討論。
冉老師看著大家議論的差不多了,開口道“好了,剛剛聽到大家說的,基本沒錯,總產量最高的是黃淮冬麥區,這個區域包括東山省、淮北地區再加上南河省還有北河省的大部分地區。
其實這個區域有不少地方是可以一年種兩茬麥子的而且種植面積也大,所以產量占據了咱們國家總產量的50%左右。”
頓了一下,冉老師繼續說到“但是,如果論畝產的話,這個地區的畝產并不高,主要原因是土壤的肥力因為常年的耕作,不如東三省。
而且降雨量在偏北部地區也分布不均衡,時而有旱災發生,不過在淮河流域地區因為灌溉渠的原因,所以產量不錯。”
說完,冉老師又在地圖上畫了一條彎曲的河道“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咱們建國的第一年,淮河發生了一次非常嚴重的水災?!?
聽到冉老師這么說,小衛也想起來這回事,要說建國前面幾年,淮河流域就沒有太平過,就那四五年,不能說年年都有打洪水,但也算是差不多了。
可能大部分人都只記得54年長江流域的水災,但是這幾年淮河流域的水災加在一起的話也不見得輕到哪里去。
當時具體什么情況他不清楚,因為那時候衛父和周叔早就被派到北面去好幾個月的,他也是剛穿越過來還沒有一年,年紀也還小,不像現在這么能躥,消息也不靈通。
不過這個蘇北灌溉總渠他倒是知道,因為大帥哥當時給批了1億斤大米,專門用于修建灌溉渠,這事是上過報紙的。
這么做成果也是很有成效的,至少這兩年淮河流域就沒聽說有過太大的水災,小水災倒是有,但這也是沒辦法的,受制于生產力的限制,當時治淮的目標就是大災變小災,這算是已經實現了的。
而且別說現在了,就是他前世,每年到了雨季也經常出現內澇的情況,人力在大自然面前很多時候都顯得那么渺小。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雖然這個叫作蘇北灌溉總渠,但是從地理位置上面來說卻是位于十三太保省的中部,至少他前世的時候這地的人是不會說家鄉屬于蘇北的,沒辦法,大名鼎鼎的“蘇-聯”嘛。
冉老師也在上面給大家科普著灌溉渠的作用,其實現在的高考題目不算難,反正不是能和以后相比,教科書上的內容也不多,很多課程都是由任課老師自由發揮,這就看不同老師的水平了。
額,高考題目不難是以他前世的標準來說的,畢竟那時候卷的太厲害,對于現在的人來說還是挺難的,至少能教高中課程的老師全國也就那么一小撮。
也沒多久,冉老師大約的給小衛他們說了一遍“從此也能看出,水資源對于小麥的種植來說很重要,不過,降水量也不是越多越好,先不說可能引發的水災,就是小麥這種作物,也不是也別的喜歡水,降水量多了,反而會發生濕害?!?
說著,冉老師指著地圖上的江南地區“小麥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的就是在長江中下游冬麥區,但是,江南地區的產量反而不如江北地區。
因為過多的降水不僅會帶來濕害,而且潮濕的天氣更會引發各種病菌,像是赤霉病、葉銹病、白粉病等,所以,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在合適的地方種植合適的農作物,這點很重要。”
這時,坐在前面的韓保國站了起來“冉老師,這點我不同意,就像咱們這邊按理說也不適合種植水稻,但是不少地方也種植了啊,而且水稻的產量會高上不少,人定勝天啊,我認為,只要大家努力,沒有什么事是做不到?!?
冉老師笑著示意他坐下“韓同學說的沒錯,水稻這種農作物在咱們這邊不屬于種植區,但是確實可以小規模的種植。”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水县|
六枝特区|
资溪县|
宁德市|
盖州市|
尼木县|
无极县|
农安县|
随州市|
阿拉善盟|
德令哈市|
河津市|
牡丹江市|
洛宁县|
邛崃市|
师宗县|
潼关县|
鸡泽县|
曲阳县|
佛教|
丰台区|
洱源县|
辽阳市|
前郭尔|
阿克陶县|
襄城县|
聊城市|
北安市|
吉林市|
汕头市|
会同县|
阳山县|
历史|
晋宁县|
阳高县|
丰都县|
甘南县|
甘南县|
永州市|
大荔县|
丰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