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三個月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一直在學堂里悶頭學并不是快速成長的方式,所以朱由檢和蕭升以及徐光啟一起商量了一下,而后決定下來,增加“輪職實習”的項目。 學堂這兩千人,一開始的計劃是全部用來做老師,培養下一代。 兩千人,一個人帶一個班三十個人,以兩年為一屆,那就是六萬的新學種子,然后又兩年,就是一百八十萬人。 以此類推,幾十年之后,新學也就在大明普及了。 但后來一想,一種學問如果只是推廣教學,而不能將其快速應用融入到生活中,那么接受程度肯定不會太高。 而且,各種新技術的發展也需要這種新學的學生來完成推動,所以不可能完全就當做老師來培養,必須要讓其投入到實踐之中。 現在洪承疇提出了治理黃河的策略,正好就用來安排實踐。 計劃是以三個月為一季度,兩種實習方式,一種是教學,即到新成立的“京師小學堂”任教,另外一種就是到河道等現場進行實踐性地幫助和指導。 一個季度之后,兩批人返回學校繼續學習一個季度,下一季度交換實習方式。 如此以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加上古代人本就對學習十分刻苦,相信一年的時間就可以將這些人培養成學術骨干。 于是,朱由檢在朝會上對洪承疇的策略進行了褒獎,并且和一眾大臣進行了討論,最后定出了一個方案。 出三十萬兩作為第一筆“黃河治理專項銀”,用于對黃河的治理以及建立相應的水利設施。 并且派出一批“水利”以及“河道”方面的學者組成顧問團,幫助洪承疇進行措施的制定和實施。 洪承疇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朱由檢真的對他有了一些看法。 當然,距離扭轉內心的固有印象,還差得遠。 為了防止專項銀被盜用,以御史和錦衣衛聯合構成監察組,對洪承疇及相應人員監視之外,也對彼此進行監視。 三方互查,最大程度防止貪污腐敗的現象。 朝廷如此重視,讓洪承疇感覺到了機會。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