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洪承疇就找到了其中兩個人,一個叫做趙端儀,另一個叫做宋少尹。 他們并不是什么著名的文人雅士,身上甚至只有一個秀才的功名,前者四十多歲,后者也有三十好幾。 但經過洪承疇的打探,這兩人的確是在治理黃河方面頗有一番心得。 其中宋少尹自稱是潘季馴的徒孫,也就是弟子的弟子。 洪承疇以這兩人為主,組建了一個臨時的幕僚小組,專門針對治理黃河一事提出了一套合理可行的方案,于崇禎元年四月初五,上奏朝廷“治黃河以撫百姓”的策略。 作為一個務實,追求功名的人,洪承疇雖然也有著明代文人貪財,對皇權“畏威而不懷德”等缺點,但卻也知道該做什么可以獲得皇帝的獎賞。 當前,黃河鎮撫營的訓練不需要他,而皇帝的三點命令之中,最后的守衛鳳陽府也是在新軍建成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所以目前來說,能夠做的就是“安民”。 守在黃河邊上,他立刻就想到了這一方面。 能不能治理好先放在一邊,提出一個策略,讓皇帝看到,那就是一份功績。 朱由檢在接到這個奏章的時候,還是被驚訝了一下的,畢竟在他的印象里,洪承疇還有著“大漢奸”的標簽在,沒想到他會上這么一個奏疏。 事實上,對農田水利方面,蕭升和朱由檢一早就著手安排研究了。 比如在京師大學堂之中就有著農科,這個科目之中,就分出了專門研究學習水利知識的一部分人。 徐光啟在水利方面有著不錯的研究,后來蕭升又從現代帶來了大量關于水利方面研究的資料,這些人在這方面的積累突飛猛進。 專業的水利治理,是需要很好的數學思維的,至少在算學上,要有一定的基礎。 水利專業的這些學生,則是在這方面比其他人來說有著更好的學習環境,可以更加容易地獲取知識。 現代和古代相比的優越性,很突出的一點就在于獲取知識的便捷性。 而這也就給很多人造成了“知識很廉價”的錯覺,但對于這些明朝人來說,他們非常的珍惜這些知識,學習起來廢寢忘食。 正月初這些人開學,到現在四月初,已經過了三個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