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仁義公斷-《聊齋狐婿》
第(1/3)頁
“好雪,好雪。”
“江南之雪景,有水墨之韻味,百雜糅合,妙如文章。”
“今到杭州先去見知州通判,而后再去西子湖賞雪,如何?”
“只你我二人, 未免寡淡,不如叫來萬山和子洵,這里有他兄長一封家書。”
“那何不再叫上劉世才?不是還有他一封書信?”
三日后,杭州運河之上,一艘洛陽來的官船順水而至。
船頭處,兩位身披棉絨氅青須文士笑口交談, 樣貌三十左右,見文氣又見官氣。
他們并望十里外的杭州碼頭,四顧寒煙環繞的江南雪景風光。
這幾日江南各州降雪不斷,天氣日復寒冷。
尤其杭州雪花不停,今日飄鵝毛,明日降柳絮,初一到初五,每日都能看到新雪。
如此寒冷之冬,可說一甲子未遇。
好在瘟疫已解,水運通商恢復,北方中原的棉衣、棉被、煤炭隨船南下。
碼頭處又見昔日繁茂之景。
有幾只船過碼頭后,直接行船下一水,向西幾十里入東湖水域。
東湖山下岸邊,停靠約有三四十艘大小貨船,加上本鄉漁夫小船,船舶過百。
湖面飄行著十多艘渡人小舟,有去登上拜廟的,有拜廟回城的。
山廟上香火滾滾,山廟下眾多小販買貨,形成小集市,眾多鄉民連上香帶趕集。
臨安城內, 一片冬季春景,白雪寒,人煙暖。
東南西北城街,再次架起鍋灶,煮的卻非草藥,而是稀粥、米酒、湯圓。
眾多百姓圍觀鍋中一個個雪白‘浮圓子’,談論‘湯圓此物’。
這些湯圓都是官家夫人帶領縣衙女眷、白雀庵眾尼包的。
昨個一天包了六千個,一千分與眾人,剩下五千今日熬煮施與百姓,讓鄉民也嘗嘗此物,到時也好推廣這門營生。
制作湯圓的方子已經張榜貼出去,圖文并茂,不識字的人都能看懂幾分。
北城衙門口,兩口大鍋同時熬湯圓。
這兩鍋是專門給公人煮的,知縣夫人楊氏領丫鬟監督,看著公人們狼吞虎咽,燙嘴吐舌。
“夫人, 你說這湯圓能給百姓添做營生嗎?”
“奴婢覺得一定成。”
丫鬟笑看眾人吃湯圓, 十分敬佩那‘槐花巷劉郎劉公子’。
楊氏一手護著胎腹,一手與她相牽, 在思自家事,琢磨道:“不知官家如何處置‘潘子逑’,此事有內情,雖是忤逆案,但有前世恩怨在其中。”
“夫君如果處置不當,罰得過重,又或過輕,都會落人口舌。”
丫鬟明眸帶笑道:“這有何難辦的?劉世才公子今日不是也去潘家聽老爺判案嗎?有他在旁參詳,定不會有錯。”
楊氏白她一眼說:“豈能事事皆求人?”
“劉世才已經把此案摸清楚、查透徹,三日前找回潘生失魂,昨日又請陰司城隍化解二人前世仇怨。”
“今日官家只做陽世公斷,要是這個都斷不好。豈不讓人笑話?”
丫鬟低頭不敢辯解。
楊氏說完思量,忽發覺自己說話不妥,莫名憂思這些本不該操心的事。
她護著肚皮低眉看,自語:“環兒,今日我想去趟槐花巷,去劉府拜見長輩。”
“說來夫君與劉世才結交一個多月,我身為家眷還未去府上拜見過劉氏老夫人。”
“稍后你我去一趟如何?”
“好呀。”
丫鬟笑道:“我也想見見劉公子家母,看看老夫人多大福氣,生養出這般才俊。”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武县|
徐水县|
安阳市|
西宁市|
钟山县|
成安县|
永修县|
潢川县|
陇西县|
灌云县|
广饶县|
永川市|
通辽市|
繁峙县|
江阴市|
轮台县|
密云县|
西乌|
长白|
边坝县|
当雄县|
陇南市|
南澳县|
嘉鱼县|
邓州市|
鄂州市|
阳新县|
凤凰县|
东乌珠穆沁旗|
德保县|
武邑县|
遂宁市|
浦北县|
普安县|
星子县|
龙海市|
黄骅市|
新津县|
定陶县|
成安县|
遂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