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同時他心中也無比的糾結和復雜。 因為他也有點認同李青民貴君輕社稷次之的思想。 但認同了,就意味著有悖禮制,就意味著承認先祖孔圣的思想有紕漏。 正是出于這點考慮,因而即便孔嵬不是個食古不化的腐儒,也萬萬萬萬不能接受李青的思想。 作為孔圣后代,他絕對不能承認先祖的思想有紕漏。 正在二人爭執之時,一襲紫袍的李青走了過來。 “李青見過祭酒。” “李青?”孔嵬看到李青的瞬間,立馬感到心中有愧,就像是做賊被發現了一般。 眼神下意識轉移,竟不敢與李青對視。 司馬鏡見來人自稱李青,頓時眼前一亮。 “你就是李青?老夫司馬鏡。” 李青微微一愣,眼前這位揪著孔嵬衣領拉拉扯扯的老人,竟然就是大周最著名的大儒之一司馬鏡。 愣了一會之后,他連忙作揖見禮。 “后學晚生,見過司馬先生。” 孔嵬趁著司馬鏡與李青見禮之時,趕緊掙脫出來。 “李青,你來國子監何事?” 孔嵬現在最不想見到的人當中,司馬鏡排第二,李青排在第一。 因為他無法說服自己李青的思想是錯的。 只能不斷以禮制來麻痹自己。 李青回道:“陛下命我兼領國子監國子學博士一職,今日前來向祭酒報到。” 國子學博士! 司馬鏡聽罷,頓時指著孔嵬哈哈大笑起來。 “孔老二啊孔老二,你抱著偏見,抱著那幾千上萬年前的禮制,不想讓李青參加國子監會講。 結果現在好了,陛下直接敕封李青為國子學博士了。 沒有你的邀請,照樣可以參加國子監會講!” 說著,他滿臉欣賞地看著李青。 “長青啊,你的學說和思想。無論是舍生取義還是知行合一,抑或者是民貴君輕社稷次之,老夫都非常認可! 三天后國子監會講,老夫期待著你舌戰群儒。 在學說和思想的辯論上,勝過那群守著古制而不思進取的迂腐之輩。” 李青微微欠身,“司馬先生過譽了。” 兩人說話時,旁邊的孔嵬心情已經復雜到了極點。 既有為李青被天符帝授予國子學博士,能夠參加國子監會講而心中落下一塊大石。 又為他的思想有悖禮制而感到憤怒和不贊同。 這讓他無比的矛盾。 “事已至此,只能順其自然了。” 孔嵬心中嘆息一聲。 趕走了司馬鏡,領著李青熟悉了一下國子監的環境。 …… 時間一晃,來到了大周無數文人士子所期盼的國子監會講之日。 這幾天,八位在大周文人心中有著無比崇高地位的大儒,相繼來到盛京。 亦有各大書院的山長,帶領書院的嫡系學生們趕到。 想要在國子監現場,聆聽大儒們的會講。 一股濃烈的學術氣息,籠罩在盛京上空,短暫的驅散了邊境戰爭帶來的陰霾。 足足上千名大周讀書人當中的天之驕子,聚集在國子監專門用來進行大儒會講的廣場之上。 廣場很大,容納上千名讀書人依舊不顯擁擠。 廣場中央,有一尊高大三丈的孔圣雕像。 以孔圣雕像為中心,擺放著十七個蒲團。 稷山書院的山長司馬鏡。 陽山書院的山長王林甫。 臨湖書院的山長楊懿 文淵閣大學士朱九淵。 殿閣大學士楊郢。 國子監祭酒孔嵬。 包括李青在內的五名國子監國子學博士。 還有另外六名享譽文壇的大儒。 盡皆出席。 這十七個人,除了李青之外,都是當世德高望重的大儒。 他們的門生加起來,幾乎囊括了朝堂七成以上的官員。 若是凝聚在一起,將成為一股無比可怕的力量。 可怎奈文人相輕,想讓他們凝聚起來,難如登天。 “咦?怎么還有一位這么年輕的夫子?” “如此年輕,怎能參與國子監會講?”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上千名聆聽大儒會講的讀書人,頓時發現了一群皓首蒼顏的老者當中,竟然有一位年輕的十分過分的夫子。 不由紛紛好奇地議論了起來。 “李青!他是那位三元及第的李青!” 當其中一人認出了李青之后大聲驚呼。 頓時引來一陣軒然大波。 “什么!李青即便三元及第,也沒有資格參與國子監會講啊!” “如此年輕,雖然三元及第,但與諸位大儒相比,還是相差甚遠。或許他只是來充當記錄,記錄今日大儒所講的話。” “沒錯,我也是這么認為。” “不對,你們從外地而來,不知道現在盛京名聲最旺的就是李青了。他的傳世錄,幾乎盛京所有讀書人都買了一本。” “的確,如今李青在盛京風頭無兩。他的個別思想例如舍生取義的確不錯,但有些思想卻離經叛道、有悖禮制。現在已經是盛京人人喊打,被無數人抨擊。無論從哪方面來講,他都沒有資格參與大儒會講。” “傳世錄是什么?他提出的什么思想離經叛道、有悖禮制?” 眾人議論紛紛之時。 一名國子監的學生說道:“我是在國子學就讀,聽夫子說,陛下敕封李青為國子監國子學博士。他的確有資格參與今日的會講。” 眾人聞言,又是一陣大驚,感覺無比不可思議。 歷來國子監國子學博士,無不是飽讀詩書、享譽天下的大儒。 可李青實在是太年輕了。 完全不能夠讓人信服。 就在他們大感震驚議論紛紛之時,國子監祭酒孔嵬開口了。 “又是一年國子監會講,老夫代表國子監歡迎諸位的到來。” “希望諸位學子能夠在此次會講當中,能夠有所收獲。” 孔嵬的聲音,通過廣場上的一個小型擴音陣法,清晰地傳到每一個人的耳中。 他轉過身,面向廣場中央的孔圣雕像,鄭重的道: “三拜圣人,拜!” 眾人紛紛起身,恭敬地跟隨孔嵬深深鞠躬拜了下去。 “二拜!” 眾人再次鞠躬拜下。 “三拜!” 三拜孔圣雕像之后,十幾名大儒坐在蒲團之上。 在所有人的注視當中,孔嵬宣布道:“第一道辯題,君王治國,欲使國家強大、百姓安居樂業,當何如?” 這是一個老套,但卻永不過時的問題。 每個時代的讀書人,都尋求著治國之道。 可是直至今日,卻依舊無人能尋到一條能夠使國家長治久安的治國之道。 即便是兩世為人的李青,見過另一個世界華夏諸多圣賢對治國之道的論述,見過科技時代的治國之道,依舊不能完善的回答這個辯題。 但有一點李青很清楚。 他必須結合當今的時代背景,給出一個盡可能完善的答案。 要在國子監會講所有的辯題之上,勝過其他大儒。 如此,方能在國子監會講結束之時,正式開宗立言!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