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每一位讀書人的追求。 國子監會講廣場之上,上千名來自大周各地的讀書人,全都屏氣凝神,等待著眾位大儒對治國之道的辯論。 陽山書院的山長,門生遍布天下,在文壇上德高望重的大儒王林甫率先開口道: “禮者, 所以固國家,定社稷,使君無失其民者也。 主臣,禮之正也。威德在君,禮之分也。尊卑大小,強弱有位, 禮之數也。 禮,天子愛天下,諸侯愛境內,大夫愛官屬,士庶各愛其家,失愛不仁,過愛不義。 昔人皇以禮治國,才有了人族的黃金盛世,才有了封神時代的璀璨。 后世禮崩樂壞,致使國家動亂,百姓民不聊生。盛世不存,人族衰落。以至于人道不興,道佛趁勢而起。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乎?如禮何? 治國之道,當遵禮制!以禮治國,以仁興邦!” 王林甫一番對禮制的解讀,立馬迎來了在場上千名讀書人的喝彩。 許多大儒, 也紛紛點頭。 尤其是孔嵬,對王林甫這番話更是認同至極。 做人以禮,禮是人之為人的規矩。 治國以禮,禮是王朝運行的規矩。 它也就是相當于佛教的戒律, 戒沒了, 佛就沒有了。 同樣于儒家而言,禮沒有了,儒也就沒有了。 文淵閣大學士朱九淵補充道:“禮是規矩人和國家都應該恪守的規矩,如同做文章,文章有文章的章法,要懂得章法,才能寫出好文章。作詩詞,亦有詩詞的格調韻律,如此才能做出好詩詞。 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 做人便要學禮,以禮恪守自身,方能為君子。 不同階級的人,按照不同的禮約束己身。如此國家才能強大興盛起來。 此之謂孔圣所言,不學禮,無以立。 故人無禮則不生, 事無禮則不成, 國無禮則不寧!” 作為繼承先祖朱龁理學思想的大儒,朱九淵在禮制上面侃侃而談。 他深入淺出的言論,結合孔圣所言,令不少讀書人恍然大悟,受益匪淺。 一眾大儒盡皆面帶微笑,表示贊同和認可。 國子監祭酒孔嵬聽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窮輕重皆有稱者也這番話,臉色有點復雜。 受李青“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沖擊,他對禮的階級劃分,產生了懷疑。 稷山書院的山長司馬鏡,已經打心底里認為禮不該分高低貴賤。 他直接開口說道:“御史李青曾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并以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來進行佐證。 老夫以為,民貴君輕社稷次之方乃至理! 禮不該根據人在貴賤、長幼、貧富此類的階級,而使人放在一個固定的地位。 君王治國,應根據人的學問、能力、忠誠等諸多因素考量,決定其在一個國家當中充當什么角色,將其放在適合的位置上。 如此國家才能興盛,百姓才能安康?!? 司馬鏡一番話說完,現場沒有之前的滿堂喝彩,甚至陷入了一片靜默當中。 陽山書院的王林甫,當即吹胡子瞪眼,怒斥道: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此乃離經叛道,背離禮制!” 文淵閣大學士朱九淵也跟著大罵:“李青此人,不尊禮制,不尊先賢,實乃大逆不道之輩也!” 如今是國子監會講,朱九淵不可能如從前那般隱于幕后。 而是毫不掩飾的對李青進行批判。 若現在不給李青扣上一頂大帽子,一旦知行合一的學說盛行起來,朱家將面臨巨大的沖擊。 其余大儒,包括國子監的四位國子學博士,也紛紛加入批判李青的隊伍當中。 口中句句不離有悖禮制,有??资ニ枷?。 批判之語,也句句都是離經叛道,大逆不道。 來來回回這幾句,就是沒有從正面來反駁民貴君輕社稷次之的思想。 再加上現場聆聽大儒會講的讀書人參與進來。 一時之間,整個會講廣場,都充斥著對李青的批判。 他赫然成為了受所有讀書人唾罵的對象,被千夫所指。 面對千夫所指,群儒唾罵。 李青站起身來,橫眉冷對千夫指。 一雙清明透徹的雙眼,冷冷地掃視在場所有人。 口中緩緩吐出八個字。 “一群阿諛諂媚之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