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這個世界,知和行是分開的。 正如王琰所說,知就是學圣人道理,行就是學好之后運用圣人道理。 這是大儒朱龁提出之后,便一直盛行了上千年的學說。 李青現在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定然會在文壇上引起震蕩。 引發一場劇烈的學說之爭。 甚至無數人會以此來抨擊李青扭曲先賢的道理。 看著王琰滿臉渴求的目光,李青搖了搖頭道: “自古以來,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知行本就不該分開理解。” 王琰聞言,細細琢磨。 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 他越琢磨,越發覺李青所言是正確的。 自古以來,就沒有先學會養女兒,然后才讓她出嫁。 女子出嫁,都是年紀到了,只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可。 與其余種種,皆無關系。 若知行分開理解,在將女兒嫁出去之前,還得學習如何教養女兒,使女兒達到出嫁標準才行。 一時之間,王琰放佛撥開了一縷迷霧。 更加興奮的詢問:“既然知行不可分開理解,敢問先生,何謂知行合一?” 李青道:“知是內心的覺知,對事物的認知。是一個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 行是人的實際行為和道德踐履。 一個人的外在行為,往往是受內在的思想支配,由衷向善向知的人,才有外在自發的善行。 知為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沒有界限,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你想一件事情的時候,或許你并沒有去實施。但你思考的過程當中,實際上就是行動的開始,是行動的一部分。 同樣,行動的過程,也是學習和思考的過程。 這便是知行合一。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不能分為兩截。 你之前所迷茫的,便是知而不行?!? 李青一番知行合一的理論,震耳發聵。 王琰越聽越激動,到了最后甚至手舞足蹈了起來。 他已經感覺自己快要觸摸到一條全新的儒家大道,興奮的問道:“先生,致良知又作何解?” 李青道:“知而不行,是你的道德意識認為你應該去做某些事情,卻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得踐行。 這違背了圣人道理,違背了道德理念。 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便不算領悟了圣人道理。 但在知而行的期間,也該有約束。 道德是人行為的標準,我們需要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 一切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便是良知的踐履。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