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夏京都。 隨著一道鐘聲響起,驚動一切。 鐘聲來自文宮。 京都上下都知道,自獲天地賜福后,顧錦年便潛入文宮內悟道。 所有人都在期待,期待顧錦年悟道成功。 一但成功的話,顧錦年極有可能踏入半圣境,而后借助大道成圣圖,可在短暫時間內,成為近幾百年來,第一位儒道圣人。 雖不是天命圣人,但圣人二字,已經是超乎常人所能想之事了。 如今文鐘響起聲音,自然引起一些注意。 文宮內。 顧錦年盤坐大殿。 白玉碉樓細膩,宮殿內有兩個盤龍金桂樹,一個個蒲團落在地上,這是講道之地。 而今。 顧錦年在此悟道。 這幾天來,顧錦年都在思考七個字。 知行合一,致良知。 這是王陽明的心學,也是顧錦年最崇敬的一位存在。 王陽明在前世,稱為半個圣人,之所以是半個圣人,不是因為不夠格,而是時間問題。 只需要再給一定的時間,王陽明必可成為圣人。 心學的影響,其他不說,前世有一個國家,依靠王陽明心學完成改革,從而跨越提升。 所謂一生俯首拜陽明,這就是諸多人的觀點。 知行合一,顧錦年自然懂得皮毛。 而今他以心學為主,去印證自己過往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知行合一,最大的問題便是,是先知還是先行? 以及如何合一。 知道了,才去做。 可不做又如何知道? 若做了,萬一是錯? 這又怎么辦? 畢竟最后三個字也很重要,致良知。 陽明先生的意思,是希望心學之人,都能去做善事,而并非是說,我知道了某一件事情,我就要去做,無論對錯。 致良知是最關鍵的地方,前者則是一種檢驗。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文宮內。 顧錦年喃喃自語,想要真正達到知行合一,就必須要明白這四句話。 也是四字教真言。 好在的是,顧錦年曾經看過一個人的言論,這是一位國學大師,他說的觀點,顧錦年十分認可。 你擁有一把菜刀,此乃【無善無惡心之體】 因為菜刀是死物,不去動他,無善無惡,只是有一個形體罷了。 而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傷人,此乃【有善有惡意之動】 明白菜刀的用途,并且根據一定的定律,譬如律法等等,亦或者大家所不喜之事,自然定律等等,從而結論出。 傷人不對,切菜為善。 這就是【知善知惡是良知】 最后的用菜刀切菜而不砍人,這便是【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只是一種比喻,真正的意思,更加高明,而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想法。 正是因為如此,心學才被譽為圣人之學。 回首這一年來自己做的事情。 以大事為主,第一件事情便是江寧郡之難,洪災席卷千萬百姓。 影響很大,但災難發生,這是無法阻止的事情,也是無法阻攔的事情,并非是我可以去解決的。 雖然我知道這件事情,但我無能為力,而且隨著那些商人胡作非為時,災情越來越嚴重之時。 我心中的良知喚醒。 我知道,這件事情并非因我而起,但我有辦法去解決這件事情。 所以當文景先生要讓我們出謀畫策時,我義無反顧的選擇站出來,雖然我知道暗中有人想要影響大夏王朝,牽扯到各大勢力。 可在我知道,受苦的是百姓,我是讀書人,讀書人便是要為萬世開太平。 書,是為天下蒼生而讀。 知,百姓苦,亦知讀書風骨,更知心中良知。 行,救蒼生,亦有阻礙,亦有危險。 致良知,無懼種種困難,不畏任何勢力,為江中郡千萬百姓,為心中浩然正氣,為讀書人之風骨,故而攜千里餓殍圖。 知行合一,致良知。 再看白鷺府之事,匈奴和親,議和之事,孔家,寧王,佛門,道門,大夏天災。 這一件件事情,都在顧錦年腦海當中劃過,他自己開始印證,也開始思考。 是否有私心過。 是否沒有做好過。 當所有事情在腦海當中一一印證過后,顧錦年確實發現了自己有幾點不對。 那就是情緒問題。 有時候自己的情緒會主導自己,就好比孔家前來拜訪自己,自己晾對方三天,雖然說孔家無禮在前,但身為讀書人,不應當如此。 此非君子也。 雖然自己明知道對方帶有目的性,可既來之,則安之,自己故意拖延,惹來是非,最終鬧的不可開交。 這的確是因為情緒問題。 “若是站在自我角度,可以解釋為,我還年輕,有少年之熱血,所以做事沖動。” “但站在良知的角度,我就是做錯了,少年熱血并非是我的借口。” “倘若那天,我早點到來,雖然孔家必會咄咄逼人,但我方方面面沒有做錯,孔家即便是想要借題發揮,也不是他說了算。” “這便是意動。” “很多事情,等過去之后,會發現沒有必要,但在當時,情緒上來,處于憤怒階段,意將主導一切,良知會被壓制。” “情緒,并非單只憤怒,善念也好,惡念也罷,都是意。” “有善有惡意之動。” 顧錦年心中不斷的印證,也在不斷的思索很多事情。 而這樣復雜的思考,并沒有讓顧錦年感到壓力很大,相反他很喜悅。 因為今日的思考,可以讓明日的自己變得更好。 “若我想要成圣,就必須要壓制意之動。” “這個意,才是最關鍵的地方。” “為圣者,應當有無限的胸懷,包容萬象。” 顧錦年緩緩自語。 只是很快,他又搖了搖頭,嘆了口氣道。 “可若是壓制了意,那我還是我嗎?” “不與人爭斗,處處溫和,即便是以天下蒼生為主,去做一些好事,又能如何?” “我的存在,意義是什么?” “拯救天下蒼生嗎?” “可蒼生需要拯救嗎?即便需要,為何是我?我憑什么可以去拯救蒼生?” “倘若天地選擇我,讓我成為這個世界的救世主,這只能算是使命,而并非是圣道,這應當是責任,是心中的良知。” “圣人,終究有一個人字啊。” “如若毫無情緒,無有任何一點波瀾,那豈不是一塊石頭?” 一時之間,思想到了這個程度。 這就是讀書人沒事不能干坐著,因為一個問題會產生下一個問題,當你認為這個是對的時候,馬上就會反駁自己,然后再反駁,再反駁。 最后就是鉆牛角尖。 當然也不排除找出真諦。 但這樣很難。 足足數個時辰過去,顧錦年額頭滿是大汗,他的思緒越來越復雜,也越來越難受。 鐺。 一道鐘聲響起。 使得顧錦年逐漸清醒過來。 清醒過來后,顧錦年睜開眸子,他大口大口的呼吸,眼神當中滿是迷茫。 “我進入了誤區。” “亦或者是說,我并不知道這是不是誤區,只因我沒有找到解答的方案。” “圣人到底是什么。” “既有人,那么就有意。” “若有意,那么便會被意所主導。” “同樣的事情,還是會發生,無非過程不一樣,但結果注定都是一樣的。” 顧錦年喃喃自語。 他忍不住嘆了口氣,望著這空闊的大殿。 “唯有知圣,方知圣道坎坷,圣道難,難于上青天。” 顧錦年深深的嘆了口氣。 都不要說什么圣人不圣人了。 自己現在連圣人二字都有些搞不懂了,何況是成圣。 這條路太難了。 哪怕是自己,都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 “我不能再往這方面去想了,我踏入儒道才一年半,前面境界,是因詩詞才氣,使得我提升,這大儒境,更是因為天地賜福,無量的功德,使我走上這一步。” “儒道七境,凝氣,養氣,立言,立德,大儒,半圣,圣人。” “這七大境界之中,凝氣與養氣,可以通過詩詞文章,浩然正氣所提升,后來我以文尺定儒義,無德之人,不可凝氣,可后面的境界并沒有得到定義。” “畢竟我并非是圣人,隨意定義不是一件好事,凝氣境是第一關,以德凝氣,不算是大過,只是加了一個限制罷了。” “而立言立德,則是立自己儒道之言,自身有何等的抱負,何等的思想,通過讀圣人經文,再加上自己的感悟,從而立下言行。” “至于這個立德,德便是讀書人之德,見弱勢者被欺負,敢于直言,面對不公之事,也敢于出手,這便是德。” “大儒境,則是完成前面四境后,獲天地認可,分兩種情況,其一便是著書傳播思想,其二便是明悟自然之道,順其而行。” “前者依靠的是生活積累,知曉民間疾苦,后者依靠的是天賦。” 顧錦年心中自語。 針對大儒這個境界,顧錦年現在有很多想法。 這天下大儒不少,但并非是每一個都德高望重,有不少年輕人也成為了大儒,這個現象就很古怪。 在常人眼中看來,大儒仿佛就是年老者,心中有良知,做的事情,都是為國為民,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對抗黑暗勢力。 可實際上隨著了解,顧錦年發現。 凝氣養氣,如同武者一般,通過才氣可以達到。 立言立德,完全可以私人一點,譬如說以讀書改變一村的命運,這也算是立言,當然你也可以立的志向大一點,看個人的。 還有立德,不是說立德之后,就是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而是達到讀書人的正常三觀。 普通人,看見不公的地方,你可以不去管,因為各掃門前雪。 而立德的讀書人,就要挺身而出,但這個挺身而出又有講究,允許順從本心。 換句話來說,一個知縣,他立德了,然后他看到宰相欺負人,在這個時候他可以選擇挺身而出,但挺身而出的下場就是被針對,影響自己。 所以他沒有選擇各掃門前雪,那么他有沒有德行? 依舊是有,因為當他看到一個普通百姓或者是另外一個知縣欺負普通人,他會上前制止,挺身而出。 這就是儒道第四境的立德。 不然的話,達到第四境,就要完成圣人之立德,那這天下還有壞人嗎? 再者還有一句話。 什么叫做壞人? 你看到一頭老虎追趕著一個人,你出手相救,打死老虎,你就是好人嗎? 老虎吃人,這是錯誤的嗎? 在老虎的視角當中,弱肉強食。 在邊境當中,你看到兩個將士廝殺,自己國家的將士要殺對方,你能制止嗎? 如若你制止,敵國的將士就要踏平你的國家。 所以道德這個東西,只能限定幾個大類,而不能細致劃分,否則的話,根本扯不清楚。 立德,是擁有超越普通人的德行,而不是達到圣人的德行。 至于最后的大儒。 老一輩的大儒,通過著書,傳播思想,從而晉升為大儒,但也不是說這種大儒就一定是好人,一定如何如何的。 儒道思想有很多,有的大儒家庭,兒子吃飯不能上桌,與父親說話不能直視,家規嚴格,做錯一點都不行,規規矩矩。 這種大儒好還是壞? 也有的大儒,放蕩不羈,怎么開心怎么來,認為人活在世上就是要開心,只要不損害別人的利益,同時能獲得自己的快樂,何樂而不為? 這種大儒經常去勾欄,開心的起飛。 那請問,誰好誰壞? 但到了圣人這個境界就不一樣了。 哪怕是半圣,帶有圣字,德行就必須要起到表率作用,需要嚴格管控自己。 所以到了半圣,無論他是怎樣的半圣,他一定要有一個【中心思想】。 目前的中心思想,無非就是兩個。 為蒼生。 順天意。 只有這兩個,大多數是選擇第二個,畢竟為蒼生你就要付出很多東西,牽扯很多是非,就好比江中郡之難,救還是不救? 為蒼生,一定會救。 但順天意就不會,他們認為既然有因,那么一切都是天注定的。 畢竟永盛大帝奪取了江山,如若這江寧郡之災,是建德皇帝搞的鬼,你該怎么說? 你救下來了,建德繼續搞鬼。 激化矛盾?事情越來越麻煩? 有句話說的好,不怕被偷,就怕被惦記著,敵人在暗,你在明,你防不住敵人的。 就好像這流言蜚語一般。 你能控制天下萬民的嘴? 就算是京都內,如果有人要造謠,你能精準到是誰在造謠? 而且當謠言起來的時候,你只能去管控,但不能嚴格管控,否則反而會引起負面消息。 冷處理永遠是最好的選擇。 古今往來,可沒有任何一個王朝,能控制得住天下悠悠之口,哪怕是文字獄,也控制不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