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除非沒有百姓。 顧錦年一直在升華自己的思想,以往很多事情在這一刻逐漸的想明白了。 很快。 轉眼之間。 便過去了三日。 文鐘敲響的聲音,讓百姓們誤以為顧錦年要成圣了,所有百姓都走出來,時不時就討論文宮的事情,其實就是想看看異象。 畢竟這異象比煙花表演好看太多了。 甚至一些外地的讀書人,不遠千里跑來,就是想要看看異象。 能親眼目睹顧錦年成圣,那樣的異象,只怕此生無憾。 只可惜的是,沒有如愿。 而與此同時。 三件事情,很快吸引著大夏王朝,甚至整個東荒境的目光。 第一件事情,大理寺,宗人府,刑部,懸燈司,共同審查秦王案,就在今日。 這件事情是大夏百姓最關心的事情,尤其是京都內,所有人都在翹首以盼,等待著最終結果。 第二件事情。 則是稷下學宮再度宣稱拖延三個月,有小道消息傳,蘇文景帶人去堵門,還沒堵一天,稷下學宮妥協了。 但妥協的原因,也并非是因為蘇文景堵門,更主要的還是,稷下學宮也想等顧錦年前來,學術之爭,稷下學宮自然想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說直接一點,顧錦年的面子,比蘇文景還要大,并非是向蘇文景妥協,而是惜才。 第三件事情。 東荒同盟會即將成立。 由大金王朝,扶羅王朝,仙門,佛門四大勢力組建而成,匈奴國以及七十二諸侯國聯合加入,這七十二諸侯國,三分之二是東荒境的,西漠當中也有一些國家加入。 如此恐怖的勢力,自然成為最大的熱門話題。 而且,同盟會的形成,是針對兩大勢力。 一個是東荒境的大夏王朝,沒有邀請大夏王朝,擺明就是排斥。 第二個便是中洲王朝,畢竟中洲王朝如日中天,如若東荒各大勢力,還不組建在一起,才是真正的麻煩。 對于此事,大夏禮部在第一時間便給予回應。 不承認同盟會,也不認可同盟會,朝廷會進行針對,有備戰準備。 同時希望有意加入同盟會的諸侯國,自己好好掂量掂量,真惹急了大夏王朝,大家都別想好過。 反正擺明了就是排斥大夏王朝,自然而然,大夏王朝也不顧及那么多。 同盟會不能形成。 至少絕對不能這么順順利利讓他們組建成功,一但大夏王朝什么都不做,往后同盟會就要開始齊心協力做事。 隨便針對一下大夏王朝,都是讓人頭疼的麻煩。 朝廷的意思很簡單,阻止的可能性不大,這四股大勢力并非是大夏王朝現在能阻絕的。 可不能不管,一定要敲山震虎,至于用什么手段,禮部的確在想。 沒辦法,大國就是如此,必須要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這才符合國情。 而這三件事情,是對外的三件事情。 對大夏王朝內部而言。 最大的問題,還是災區重建和銀兩問題了。 戶部與工部進行合算后。 想要在兩年內,妥善處理三大災區麻煩,并且恢復正常水平,前前后后需要十二萬萬兩白銀。 如果想要在一年內妥善處理三大災區的麻煩,就需要二十萬萬兩白銀了。 算上國庫本來有的,再加上之前匈奴國的賠償,朝廷目前能拿出手就十萬萬兩白銀。 可問題是,這兩件事情很難處理。 其一,天外隕金要打造,這成本很大很大,想要打造出一套重騎兵戰甲,人力物力就是五萬兩銀子的成本。 沒聽錯,就是五萬兩白銀的成本。 上百個工匠都算是成本最低的東西,各種建設,還有一些抗高溫的特殊鐵礦,以及各種設備。 但最主要的還是地火,想要熔煉這玩意,就必須要通過地火來融化。 這還是因為有一些仙門愿意幫助大夏王朝,他們并非是東荒境的仙門修士,玲瓏仙宮,清微圣地,以及其他一些仙門。 如果沒有他們的話,那就不是銀兩的問題了。 并且還需要大量的靈晶,可以說要動老本了。 這太夸張了。 顧錦年要求是弄出一萬套戰甲,也就是說五萬萬兩白銀要砸進來,以及大量靈晶。 按照戶部的意思,先不搞戰甲出來,但永盛大帝執意要錘煉戰甲。 他雖然不知道顧錦年到底打什么主意,可顧錦年一定不會做錯,再者就是,永盛大帝畢竟是馬上的皇帝。 對于戰爭,他很狂熱。 他深深的知道,重騎兵意味著什么,這是無敵之師。 如果給重騎兵安排這樣的重甲,他相信這股力量,可以將十萬鐵騎沖爛來。 是十萬匈奴鐵騎。 而那個時候,大夏鐵騎將聞名于世,成為天下第一鐵騎。 重騎兵無非三點。 重甲!戰馬!將士! 裝備第一,戰馬第二,將士第三。 完成裝備上的領先,將橫推一切,所以永盛大帝做夢都想搞出一支這樣的軍隊,再加上顧錦年開口了,就更加篤定他的想法。 大夏內部其二的問題。 就是遷徙。 十二萬萬兩白銀,只能讓災區重建,耗時兩年。 五大綠洲的遷徙工作也不能落下。 這工程更加浩蕩,畢竟三大災區只是重建,在原有的基礎上重建。 而遷徙綠洲,就很恐怖,大夏王朝要傾盡全力處理,要規劃城池地盤。 好在的是,大夏百姓都知道綠洲是個好地方,不少人愿意前往,只不過這些人大多數都是窮苦之人,想去是想去,可沒有足夠的盤纏糧食提供他們去。 戶部合算出來的結果就是,建城所需要的銀兩,差不多要三十萬萬兩白銀。 而其中所需要的糧草更是數不勝數,他們算過,五大綠洲,至少一個綠洲遷徙兩千萬人口吧? 這一萬萬人,想要建設好一個新城,然后種植糧食,前半年只能送糧,不然百姓吃什么? 一人一天就算吃的不多,五兩米要不要? 這就是要五千萬石糧食。 然后運輸成本等等至少是六倍。 也就是說三萬萬石糧食,才能解決遷徙問題,而且遷徙人口不多,兵部和戶部已經去查看過綠洲情況。 每一個綠洲相當于半個江中郡,江中郡人口快接近四萬萬。 想要讓綠洲繁榮昌盛,至少需要遷徙兩萬萬人左右,然后隨著時間遞增,子子孫孫也就差不多了。 一石普通糧食是六兩,壓一壓價格,四兩半到極限了。 這里面就要十四萬萬兩的糧食準備,這還不包括良馬吃的東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吧? 總不可能光吃米? 所以戶部最終合算結果。 五十萬萬兩白銀,可以解決一切麻煩。 大夏王朝有嗎? 沒有。 眼下天災結束了,還有江寧郡,江陵郡這兩個地方是免稅,隴西郡,東林郡,南越郡,也免稅。 大夏王朝三分之一的稅收被免了。 江中郡沒有免稅,但大家根本不抱期望,在他們看來,不免江中郡是怕動搖國本。 但無論如何,今年肯定不會收稅啊。 至少要等明年過后再說吧。 大夏王朝一年稅收是兩萬萬兩白銀,扣除雜七雜八,兵部支出,官員支出,還有大大小小你根本看不到的銀子支出。 每年結余也就是三四千萬兩白銀。 這還不能發生大災大難。 五十萬萬兩白銀,怎么拿出來? 一切往好了算,至少五十年才能搞定。 所以戶部給出了一個建議。 停止綠洲遷徙計劃。 延緩災區重建時常,也別想著兩年了,準備個五年差不多了,不但銀子省了,而且還可以分期慢慢給。 這樣一來,還真可以打造戰甲,提升提升國力。 只不過,這天地賜福,咱們就別想了,留給后世之君慢慢折騰吧。 相當于是留個家底。 可面對這個選擇,永盛大帝明顯不樂意。 身為帝王,他自然知道,若是能解決三大災區問題,同時完成綠洲遷徙,將會對自己添加一筆濃墨,其功將會超越自己的父親。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這樣的榮耀,他不可能放棄。 可戶部也不是不支持,兩個字,銀子。 沒錢不可能辦好事。 而且還是這么大這么恐怖的事情。 何言真就沒差說上一句,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陛下您可以歇息了,大夏王朝已經開始走向鼎盛,您什么都不做,等個二十年,鼎盛時期便會來臨。 到時候一切的功勞還是您的。 可這話何言沒說。 不能說啊。 養心殿內。 永盛大帝有些沉默,這么一筆天文數字,他真不知道去哪里弄來。 “實在不行,要不集結大軍,把匈奴國滅了?” 此時,永盛大帝開口,他想到了一個撈錢的辦法。 滅匈奴國。 匈奴國的銀子絕對不少,五十萬萬兩白銀肯定沒有,但十萬萬兩跑不掉,而且如果真的攻占下匈奴國,把所有東西全部變賣,再把匈奴將士抓來當奴隸。 至少解決一大半的事情,甚至全部解決都不足為國。 匈奴王庭銀子不多,但匈奴國可是有不少商人的,打起仗來,這些銀子全部得充公,還真不失為一個辦法。 “陛下,您就別想了。” “先不說匈奴國能不能打下來,當真能打下來了,扶羅王朝和大金王朝可不是吃素的。” “再者,我們這邊缺銀子,陛下您又要打仗,您覺得合適嗎?” “而且,咱們拿什么理由開戰?同盟會算是一個理由,可這理由也不好啊。” 何言無奈著開口。 打仗賺銀子的確不是一件壞事,可問題現在的局勢,打不成的。 理由沒理由。 國家還處理百廢待興的狀態。 何必呢? 現在大夏王朝什么都不做,就越變越強,為什么要去打仗? 說實在話,要不是永盛大帝心急,非想著在短暫時間內解決所有問題,完全可以無為而治。 但這點吧,其實朝廷上下都能理解永盛大帝。 災區解決不了,心煩意亂,什么工作都不好開展。 五大綠洲不遷人過去,也看著心煩,這就好像有一座金山擺在面前,自己的工具不多,人手不足,開采進度慢的很。 明明可以成為最富有的人,但因為種種原因,都僵持下來了。 很煩。 非常的煩人啊。 也就在此時。 一道聲音在外響起。 “陛下。” “大理寺傳來消息,秦王已認罪,故而刑部判秦王十年俸祿,削王位,貶其為侯,就藩西南苦寒之地,為大夏王朝鎮守西南邊境,非有詔終生不可回京。” 隨著外面的聲音響起。 養心殿內。 永盛大帝有些沉默。 但過了一會,永盛大帝緩緩開口道。 “準。” 隨著這道聲音響起。 殿內的何言不由低頭。 如朝廷百官猜想的一般,當父親的不可能真會殺了兒子,秦王就藩才是永盛大帝的目的。 貶為侯不算什么,他是秦王,即便被貶為侯,那又如何? 誰真敢把他當做侯爵看? 依舊是王爺,等到未來太子上位,若是秦王老老實實,依舊會恢復王位。 這個結果,并不出人意料。 “行了。” “無論如何,先解決隴西郡災區之事。” “其他的事情,到時候再說吧。” 永盛大帝開口。 他現在有些心煩意亂,被這筆天文數字搞的。 “臣,領旨。” 何言點了點頭,但并沒有離開,而是看向永盛大帝道。 “陛下,再過幾天,就是征收國稅之時。” “臣認為,江中郡的糧稅,今年還是不征為好,當真征收,一來怕是引起百姓反感,二來臣認為,江中郡也拿不出多少糧食,倒不如緩上一年,如何?” 何言開口,提到了江中郡的事情。 這征收江中郡糧稅的事情,是戶部比較頭疼的事情。 人家江中郡剛剛大旱遭災,雖然被顧錦年穩定下來了,但估計沒多少糧食可以征收,這要是派人過去征收糧食。 那就真的有點不要臉了。 回頭激起民怨,就麻煩了。 朝廷內部也是這個意思,大家都支持戶部的想法,緩和一年吧。 “不用。” “正常征收即可。” 可別人不知道江中郡什么情況,永盛大帝心里清楚。 按照錦年的意思,過幾天江中郡的糧稅上來,只怕要震驚朝野上下。 永盛大帝算過,不出意外的話,保底五千萬石糧食,可能會高達八千萬石。 他不奢求八千萬石。 六千萬石就好。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