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掌聲停息。 大家看林峰的目光就明顯不一樣了,尤其是王天放,明顯起了愛才之心,眼神毫不掩飾的欣賞之意。 當然,也有人心存疑問。 這是一位工程技術部的高級工程師,他大聲的問道,“林工,這個修理技術方案真的是你自己搞出來的嗎?” 估計不少人有這樣的疑慮,畢竟,林峰太年輕了,二十四歲,二十五歲應該還沒有到吧。 諸如他們這些高級工程師,甚至是教授級高工,大家也一時拿不出這樣的科學而合理的方案呢。 面對這樣的詢問,林峰當然不能說這是系統給的,而是早就想好了托詞,朗聲的回答道,“我讀大四的時候,在我們學校的圖書館看到過類似機匣的修理資料,和這個差別不是很大,我就借鑒了一下?!? 原來是這樣。 雖然這個根本就經不起推敲,但還是很好的堵住了大家的嘴,再沒有人追問這個修理方案是從哪里來的。 至于大學圖書館內有沒有這么一本書,那誰也不知道,林峰說有,那就有吧,反正應該沒有人會去查這件事。 王天放似乎根本不想追問方案的來源,揮手道,“我覺得這個方案可行性很高,鈑金車間馬上將整套工藝原版照抄,馬上編制臨時工藝規程,盡快安排第三次焊接試驗?!? 王天放是一刻都不想再耽誤,只想盡快試一試,萬一成功了呢,另外,以他的專業水平來看,成功的可能性應該很大。 但也有人顯得比較擔心,工程技術部的一位專家十分的慎重,“王總,馬上就進行第三次焊接試驗,是不是有一點草率?!? 王天放反問道,“那你覺得,接下來我們該怎么操作?!? 這位專家道,“再慎重一點,我們再分析和評審一番......” 王天放顯然不想這么麻煩,時間緊迫,冒險是值得的,另外,他覺得風險雖然有,但估計不大,因為這套方案他覺得應該沒有問題。 有沒有問題,實際焊接一番就知道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嘛。 “不用這么麻煩,鈑金車間馬上出臨時工藝規程,馬上做準備,盡快開始焊接試驗,有什么風險由我來承擔。” 這個時候,作為總工程師的魄力無疑就體現出來來,就這么安排。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