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迎面吹來清新自然的山風,令人心曠神怡。 又是繞過一個大彎后,眼前豁然開朗,便看到一個群山環(huán)繞的小山谷,山谷中村莊、溪水、田野、山川、竹林,……一切都顯得如此安靜祥和,南福村到了! 南福村三面環(huán)山,中部是山凹盆地,村莊房屋錯落分布于盆地之中,南與琴水河畔相臨,也是進村的方向,西靠三山嶺,東依長滿竹子的大竹山,隔山與竹園村相鄰,村子的盡頭則北接更為廣袤的群山。 群山邊緣有大小兩座形似倒在地上的葫蘆山,從高處俯瞰整個南福村所處的盆地就像從葫蘆口中向南傾倒流出的一滴水珠,“葫”通“福”,故名南福村,葫蘆山下有條葫蘆溪,自村中呈“s”形穿梭而過,向南匯入琴水河,為南福村提供了充沛的水源。 如此也形成了背山面水,“山-水-宅-田”南方村落獨特的景觀格局。 全村總面積約17平方公里,共200多戶人家,幾乎都是張姓,宗族觀念特別濃厚,在村里隨便遇到個人總能攀上親戚關系。 其實周邊幾個村子也幾乎都是張姓,除了各村各有自己的宗祠外,還同拜一個張公爺大宗祠,村民尊稱之為“關帝爺”,每到農歷八月初三關帝誕辰的時候還要舉行“辦古事”活動,這項風俗據(jù)說已經流傳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每年這個時候過得比中秋節(jié)、甚至春節(jié)還隆重,附近幾個村子的張姓人氏全部齊聚,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聲勢十分浩大。 總之是附近村子里一年之中最熱鬧的幾天,一些人連過年都沒有回家,但是辦古事期間一定會回家共同慶祝的! 張浩小時候還去當過“古事妹”呢,涂個小花臉,穿個大戲服,一手拿絲巾,一手拿花扇,高高的站在拖拉機上招搖過村的。 那時他也覺得很是威風有趣,不過當看到自己傻里傻氣的照片后,從此就打死不再去扮“古事妹”了…… 一進到村口就能看到從村里流出的葫蘆溪,上面橫跨著一座古橋,古橋長約20米,寬約5米。整座橋也是由石頭壘成的,橋面鋪著整齊的青石板,橋下有三個半圓形的拱洞,兩個厚實的橋墩牢牢的托住橋身,使它看上去更加的堅固,橋側有一個用石條鑲嵌的石框,上面寫著“福壽橋”三個大字。 沒有鋼筋水泥的結構,沒有彩燈裝飾,福壽橋已經在這條葫蘆溪上挺立幾十年了。歲月,在它身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石縫里早已長出了綠綠的青苔和野草,讓它看上去仿佛擁有了生命力。 離石橋不遠處則有一棵樹干得五人合抱的大榕樹,如同巨傘一般蔚然聳立,一部分樹枝甚至伸展到了水面上方,那里也是村民夏暑納涼戲水的好去處。 其實由于葫蘆溪從村中流過的原因,村子里還有兩座稍微小一點的石橋,分別是村中的“善德橋”,以及村尾的“安康橋”,過了安康橋不遠就是張浩家了。 村口部分地勢比較平坦,所以村里很多條件比較好的人都把房子往外建,如今基本是都兩三層高的低矮樓房及少部分瓦房錯落而居,村道兩旁房屋密度比較大,也是村里最熱鬧的地方。 越往村尾走地勢越高,村中位置則多是以前的瓦房古屋,張氏祠堂也在這里。等到了村尾位置,低山矮丘越多,房屋就更少了,依山而建的房屋東一座西一座的,彼此離著有點遠,看上去頗有點“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的意境。 摩托車駛過斑駁古舊的安康石橋,前方右側就是一小片緩坡竹林,竹林下是一條鋪了水泥的坡路,隱約能看見坡上一座掩印在竹林里的瓦房,那里就是張浩的家了。 給摩的師傅付完錢,張浩就提著簡單的行李走上了緩坡,終于到家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