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有人的地方,就存在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存在紛爭。 像天津撤衛設府以來,雖說沒表明過新政之名,卻一直在做新政之實,這也讓天津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矛盾和問題。 對待這一特定現象,崇禎皇帝很早就預料到了。 畢竟當前的大明,一只腳邁進封建王朝后期崩壞的漩渦,這是一個矛盾激化、階層尖銳、土地兼并嚴重的漩渦,算是很難逆轉的境遇。 可崇禎皇帝不想叫江山傾覆的事情,發生在他的身上,所以他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雙向推動改變。 相較于轟轟烈烈的新政維新,力求鬧得沸沸揚揚,叫天下都知曉這一政治主張,崇禎皇帝選擇的卻是另一條路。 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去一點點推動大明上下的改變,待到某一臨界點時,再選擇轟轟烈烈的變革! 這個所謂的臨界點,在崇禎皇帝的眼里,就是當大明北方諸省治下,不受頻生災情的影響,讓不斷涌現的破產群體,可以到各處所籌規模化工坊做工,而所產的這些商品,能通過海貿傾銷出去,整個大明北方的秩序穩定,而南方諸省卻出現動亂時,圍繞大明轟轟烈烈的變革,就能真正意義上的亮明了。 南北之爭,在大明就從沒消散過。 「此次會見歐羅巴各國的海商代表,你要多看,多聽,不要發表意見。」 陳延生撩了撩袍袖,面露笑意,看向盧象晉說道:「等你見識到這些人的嘴臉,就能更清楚天津所處的境遇是怎樣的,到時你也就知道如何在自己所轄職權內,為天津的整體發展,究竟要做出那些努力了。」 「喏!」 盧象晉起身作揖道。 和陳延生聊了很多,盧象晉本想要離開,卻被陳延生留下,讓他跟著見見歐羅巴各國海商代表。 作為大明治下,唯一得到天子支持,堅持對外開海的地域,且做出很多惠商政策,這讓天津聚攏很多海外勢力。 英吉利、荷蘭、葡萄牙、西班牙這些國度的海商,通過開辟的大明南北航線,在天津這邊進行海貿,只是這些海商的背后,究竟站著哪些勢力,這些勢力謀算著什么主張,就不為人知了。 陳延生穩坐在官帽椅上,在衙署正堂接見了這些海商,一番簡單的寒暄后,雙方也就展開相應會談。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