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小農經濟下的大明,若是能抓好錢和糧這兩項,叫內帑或國庫相對充盈,不行拆東墻補西墻之事,其實是可以逆風翻盤的。 不過這背后牽扯到的事情太多,就算想要撥亂反正,那亦是需要時間沉淀的,絲毫都急不得。 崇禎皇帝坐在龍椅上,看著眼前行跪拜之禮的眾人,心里卻是難掩的激動,這遠比閻應元,帶回一批土豆和玉米良種,要激動的多啊。 陳明遇、馮厚敦,方以智,陳子龍,夏允彝…… 十數名鼎鼎有名的抗清之輩,就這般跪在自己面前,在崇禎皇帝的眼里,若這些人能磨礪出來,那都是國之棟梁啊! 眼前這些人才,可不是水太涼的錢謙益啊。 “諸卿快快請起。” 崇禎皇帝收斂心神,伸手道:“你們能隨閻應元一同北上,朕心甚慰啊,我大明亦是有忠貞之士啊。” 被天子這般出言稱贊,叫陳明遇、方以智這些尚沒有中舉的學子來講,那一個個內心都是很激動的。 這可是大明的天子啊。 ‘當前北直隸和山東兩地,都受到災情的襲擾。’ 崇禎皇帝暗暗思量著:‘盧象升和袁可立的擔子都很重,若是這批人能派過去,到地方賑災行署任職,積極地賑災,那態勢肯定會不一樣。 當然他們之中,一些是出身顯赫,或許吃不了這個苦,最終中途退出了,但若是能磨礪出一般,這些人才都是國之干才啊。 不行,朕要給他們洗腦,打一針強心劑。叫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叫他們兼濟天下,叫他們勞其筋骨,苦其心志。 若能在實踐中磨礪出來,在基層一步步爬上來,那整個態勢都是不一樣的。’ 朝中的賑災公署。 地方的賑災行署。 就是崇禎皇帝靠著賑災事,培養人才的重點保護對象,是隔絕各級官員上下其手,貪墨賑災糧餉的機構。 能被吸納進去的人,絕不能是官場老油條,不然風氣就會被帶進來,那培養人才純粹是癡人說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