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沒有經殘酷現實鞭打的讀書人,帶著那么些浪漫主義色彩,就像是一塊塊璞玉,若能凋琢出來,那就是良玉。 “閻卿啊,你此番歸京,可謂是給朕分憂了。” 崇禎皇帝故作嘆息,看向閻應元道:“眼下國朝艱巨,你們在歸京的途中,想來也知曉北直隸和山東,兩地遭受旱災、水災侵襲吧?” “臣知曉此事。” 閻應元忙上前作揖道:“臣聽聞陛下,于北直隸治下,特設了地方賑災行署,以組織受災百姓,行以工代賑,確保地方秩序安定……” 陳明遇、方以智這幫學子,個個都情緒激動起來,見到天子這般憂愁,他們都生出強烈的意愿,想要為君分憂。 事實上封建王朝所尊儒家思想,并非不是沒有好處的,大明多數的讀書人,都是想為大明分憂的,想為君王分憂的。 不過那些高中科舉,開始步入官場的群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受官場風氣的影響,漸漸都和光同塵,思想上有所改變了。 在讀書的時候,你可以嫉惡如仇,你可以堅守己見。 畢竟還沒有入世,沒經歷現實的摔打,利益的牽絆,有怎樣出格的舉動,都是對的。 但是入世以后,整個情況就徹底改變了。 “是啊,朕不想叫大明子民,飽受災情的困擾,想叫朕的子民,能過上好日子。”崇禎皇帝感慨道。 “可是難啊,兩地賑災的糧餉,朕都調撥到災區了,叫兩地賑災行署統籌,可是賑災缺人手啊。 朕的這些大臣,要么身兼要職,要么在其位不謀其政,有些時候,朕處在這位置上,也深感有心無力啊。” 跟朝中這幫大臣,在一起博弈的時間久了,崇禎皇帝的演技,也跟著大幅上升,這叫閻應元、陳明遇這些人,一個個都激動起來。 “陛下!臣愿為君分憂!為社稷分憂!” “陛下,學生愿為陛下分憂!” 在這東暖閣內,道道激動的聲音響起,閻應元這些人,紛紛作揖請纓。 “好!朕果真沒有看錯你們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