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其實真要論起來的話,在火器方面的研究,大明并沒有落后于世界,但是受大明吏治腐敗的影響,在實際生產的過程中,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鍛造出的火銃,沒打兩槍,就他娘的炸膛了,那誰能受得了啊。 叫崇禎皇帝覺得可惜的是,這些精通火器領域研究,對西洋的文明不排斥的大明本土人才,并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重用。 倘若他們能聚集在一起,不必被研究經費所苦惱,多與西洋各領域科學家,進行碰撞,那科學的火種,必將在大明熊熊燃燒! 專業的事情,交給徐光啟他們來辦,其他的事情,他這個大明天子來解決,崇禎皇帝就不相信了,武備院會沒有突破性進展。 患病的李之藻要保護好,不能叫他在崇禎三年就去世,像這樣的人才,能多活一年,對大明都是有好處的。 “想來你們再來之前,關于武備院的事情,徐卿都講給你們了。” 崇禎皇帝面露微笑,看著李之藻他們說道:“朕創設武備院,想精進我大明在火器領域的研究,與此同時,在別的領域的研究,也是大力支持的。 先前因建虜進犯一事,被迫停下的編撰新歷一事,朕覺得可以重啟了,對武備院日后的發展,不知諸卿心里可有什么想法?” 既然要重視科學研究,那同徐光啟他們的交流,就不能獨斷乾綱,科學的事情,要多聽科學家的意見。 “陛下,我大明對火器、天文、地理等領域的人才,實在是太少了。”李之藻臉色有些蒼白,站起身來,拱手道:“若是陛下真想叫武備院變得更好,還請陛下能多招收些傳教士,同時允許他們在京城傳教。 與此同時,可招收一些無心于仕途的學子,將他們集中在武備院這邊,分屬到陛下劃分的各個學科組,進修相應領域的知識。” 徐光啟面露憂色的看向李之藻,他沒有想到李之藻會提傳教一事,這對大明來講,是相對難辦的事情。 遙想萬歷四十四年,發生的南京教案一事,那對天主教的打壓和破壞,不可謂是不大的啊。 崇禎皇帝對西洋傳教士,究竟是怎樣的態度,徐光啟心里是沒底的,同樣沒底的還有鄧玉函、湯若望等人。 第(3/3)頁